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悬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年乃归,以琴书自娱。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惨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及绍卒,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州幅裂;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第2节原文解释
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17囹圄:囹圄(líng yǔ),监牢。;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
18案:查核。,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19故为:依然算是。!”琰对曰:“今天下#-666dd;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20蒸庶:老百姓。。未闻王师仁声先路
21仁声先路:以仁政为先。,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22鄙州:指冀州。崔琰是冀州#-666aa;。?”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原文注释】
〔1〕清河:郡名。治所在今山东临清市东北。东武城:县名。县治在今山东武城县西北。
〔2〕朴讷:朴讷(nè),质朴而言语迟钝。
〔3〕乡移:乡政府发出的公文。正:汉代男子年满二十三岁开始承当义务兵役,称之为正。到五十六岁才免除。
〔4〕感激:受到刺激。当时在地方学校正式注册的儒生,一般可以免除#-666hh;役。崔琰被列入义务兵名单后受到刺激,开始发奋读书。
〔5〕《韩诗》:西汉#-666aa;韩婴对《诗经》诗歌的解说。西汉时对《诗经》的解说有齐、鲁、韩、毛四家,《韩诗》为其一。《毛诗》由毛公作传,经东汉郑玄笺注后大行于世,其余三家渐渐衰落不传。今存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十卷,是引《诗经》诗歌说明先秦史事,与引用史事解释诗句意义的注释性著作不同。
〔6〕未期:未期(jī),不到一年。
〔7〕不其:不其(jī),山名。在今山东即墨市西南。
〔8〕悬乏:缺乏。
〔9〕西道:向西回东武城的路。
〔10〕丘陇:指坟墓。
〔11〕孙卿:即荀子(约前 313—约前 230)。名况。战国时思想家。当时#-666aa;尊称为荀卿。汉代人避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他本是赵国人,游学列国,后来在楚国居住,著书终老。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又提出与孟子人“性善”相反的“性恶”说。今存其著作《荀子》三十二篇。传见《史记》卷七十四。
〔12〕素教:训练有素。《荀子·议兵》中有和这三句内容类似的话,但是文句与此不太相同。
〔13〕掩骼埋胔:掩骼埋胔(zì),掩埋尸骨。
〔14〕惨怛:惨怛(dá),悲痛。
〔15〕文王之仁:周文王兴修楼台和池沼时,曾挖到地下的无名死者尸骨,当即吩咐在别的地方妥为埋葬。见《吕氏春秋·异用》。
〔16〕区宇:疆域。
〔17〕囹圄:囹圄(líng yǔ),监牢。
〔18〕案:查核。
〔19〕故为:依然算是。
〔20〕蒸庶:老百姓。
〔21〕仁声先路:以仁政为先。
〔22〕鄙州:指冀州。崔琰是冀州#-666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