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三国志》 » 韩崔高孙王传 > 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转光禄勋,司隶校尉。属郡皆罢非法除过员吏。林为政推诚,简存大体,是以去后每辄见思。散骑常侍刘劭作《考课论》,制下百僚。林议曰:“案《周官》考课,其文备矣;自康王以下,遂以陵迟,此即考课之法存乎其人也。及汉之季,其失岂在乎佐吏之职不密哉?方今军旅,或猥或猝;备之以科条,申之以内外;增减无常,固难矣。且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帝、王未必如,而各以治乱。《易》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太祖随宜设辟,以遗来今,不患不法古也。以为今之制度,不为疏阔,惟在守勿失而已。若朝臣能任仲山甫之重,‘式是百辟’,则孰敢不肃?”景初元年,司徒、司空并缺,散骑侍郎孟康荐林曰:“夫宰相者,天下之所瞻效;诚宜得秉忠履正本德仗义之士,足为海内所师表者。窃见司隶校尉崔林,禀自然之正性,体高雅之弘量。论其所长以比古人:忠直不回,则史鱼之俦;清俭守约,则季文之匹也。牧守州郡,所在而治;及为外司,万里肃齐;减台辅之妙器,衮职之良才也。”后年,遂为司空,封安阳亭侯,邑百户。公封列侯,自林始也。顷之,又进封安阳乡侯。 > 第2节

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转光禄勋,司隶校尉。属郡皆罢非法除过员吏。林为政推诚,简存大体,是以去后每辄见思。散骑常侍刘劭作《考课论》,制下百僚。林议曰:“案《周官》考课,其文备矣;自康王以下,遂以陵迟,此即考课之法存乎其人也。及汉之季,其失岂在乎佐吏之职不密哉?方今军旅,或猥或猝;备之以科条,申之以内外;增减无常,固难矣。且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帝、王未必如,而各以治乱。《易》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太祖随宜设辟,以遗来今,不患不法古也。以为今之制度,不为疏阔,惟在守勿失而已。若朝臣能任仲山甫之重,‘式是百辟’,则孰敢不肃?”景初元年,司徒、司空并缺,散骑侍郎孟康荐林曰:“夫宰相者,天下之所瞻效;诚宜得秉忠履正本德仗义之士,足为海内所师表者。窃见司隶校尉崔林,禀自然之正性,体高雅之弘量。论其所长以比古人:忠直不回,则史鱼之俦;清俭守约,则季文之匹也。牧守州郡,所在而治;及为外司,万里肃齐;减台辅之妙器,衮职之良才也。”后年,遂为司空,封安阳亭侯,邑百户。公封列侯,自林始也。顷之,又进封安阳乡侯。 第2节原文解释

景初元年,司徒、司空并缺,散骑侍郎孟康荐林曰:“夫宰相者note-name:宰相15宰相:主持朝政辅佐君主的官员。究竟以什么样的职官为宰相,以及其职权的大小广狭,历代情况各有不同。秦和西汉以丞相或相国为宰相。东汉时三公为宰相。曹魏时三公是名义上的宰相,实际的宰相为尚书令、仆射。,天下之所瞻效;诚宜得秉忠履正本德仗义之士,足为海内所师表者。窃见司隶校尉崔林,禀自然之正性,体#guoxue666-com;雅之弘量。论其所长以比古#-666aa;:忠直不回,则史鱼之俦note-name:史鱼16史鱼:即史䲡(qiū)。字子鱼。春秋时卫国的大夫。为官忠直,孔子曾有“直哉子鱼”的赞叹,见《论语·卫灵公》。;清俭守约,则季文之匹也note-name:季文17季文:即季文子(?—前 568)。季孙氏,字行父。春秋时鲁国的执政官。他为官清廉,历仕宣公、成公、襄公三朝,死时家无余财。事见《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牧守州郡,所在而治;及为外司note-name:外司18外司:指司隶校尉。,万里肃齐note-name:万里19万里:当时把司隶校尉部或一州的管辖范围称为万里。郡为千里。县为百里。;减台辅之妙器note-name:台辅20台辅:指三公。,衮职之良才也note-name:衮职21衮职:也指三公。。”

后年,遂为司空,封安阳亭侯,邑六百户。三公封列侯,自林始也。(一)顷之,又进封安阳乡侯。

【裴注】

(一)臣松之以为:汉封丞相邑,为荀悦所讥;魏封三公,其失同也。

【原文注释】

〔1〕除过员吏:任命超过规定数额的办事官员。

〔2〕周官:书名。即《周礼》。儒家关于礼的经典有三部,《周礼》是其中之一。全书#-666dd;六个部分,记载先秦时期政治、经济、#-666kk;事、礼仪文化等制度。古#-666aa;认为记录的是周代制度,但现今学者的看法与此不同。考课:考核。《周礼·天官·大宰》说:每到年终,百官要报告一年的工作成绩;每隔三年要对官员进行一次大考核,根据成绩以定赏罚。

〔3〕康王:即周康王。姬姓,名钊。周成王的儿子。在位时继续奉行成王时的政策,政治状况稳定。后世把成王和他统治的时期称为“成康之治”。事见《史记》卷四《周本纪》。

〔4〕陵迟:衰败。

〔5〕考课之法存乎其人:考课的办法能不能实行,取决于#-666aa;的状况。

〔6〕:末期。

〔7〕:繁多。

〔8〕皋陶:皋陶(yáo),传说中远古东夷族的首领。曾被虞舜任命为司法官员。后被禹选为继承#-666aa;,因早死未能继位。事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9〕伊尹:商代大臣。传说是奴隶出身,后辅助商汤灭夏。事见《史记》卷三《殷本纪》。

〔10〕易简:平易简单。这两句出自《周易·系辞》上。

〔11〕随宜设辟:随着政务的需要制定法规。

〔12〕疏阔:不周密。

〔13〕仲山甫:周宣王时的大臣。能向宣王直言进谏。

〔14〕式是百辟:为诸侯做出好榜样。句出《诗经·燕民》。这首诗赞颂了仲山甫的美德。

〔15〕宰相:主持朝政辅佐君主的官员。究竟以什么样的职官为宰相,以及其职权的大小广狭,历代情况各有不同。秦和西汉以丞相或相国为宰相。东汉时三公为宰相。曹魏时三公是名义上的宰相,实际的宰相为尚书令、仆射。

〔16〕史鱼:即史䲡(qiū)。字子鱼。春秋时卫国的大夫。为官忠直,孔子曾有“直哉子鱼”的赞叹,见《论语·卫灵公》。

〔17〕季文:即季文子(?—前 568)。季孙氏,字行父。春秋时鲁国的执政官。他为官清廉,历仕宣公、成公、襄公三朝,死时家无余财。事见《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

〔18〕外司:指司隶校尉。

〔19〕万里:当时把司隶校尉部或一州的管辖范围称为万里。郡为千里。县为百里。

〔20〕台辅:指三公。

〔21〕衮职:也指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