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三国志》 » 王楼贺韦华传 > 曜因狱吏上辞曰:“囚荷恩见哀,无与为比,曾无芒厘有…+

曜因狱吏上辞曰:“囚荷恩见哀,无与为比,曾无芒厘有以上报;孤辱恩宠,自陷极罪。念当灰灭,长弃黄泉;愚情"",窃有所怀,贪令上闻。囚昔见世间有古历注,其所纪载既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起自庖牺,至于秦、汉,凡为卷;当起黄武以来,别作卷。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然物类众多,难得详究,故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愚以官爵,今之所急,不宜乖误。囚自忘至微,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卷,欲表上之。新写始毕,会以无状,幽囚待命;泯没之日,恨不上闻,谨以先死列状。乞上言秘府,于外料取,呈内以闻。追惧浅蔽,不合天听,抱怖雀息,乞垂哀省。”原文解释

【原文】

曜因狱吏上辞曰:“囚荷恩见哀note-name:囚1囚:韦曜自称。,无与为比,曾无芒厘有以上报note-name:芒厘2芒厘:即毫厘。形容报答的微小。;孤辱恩宠,自陷极罪。念当灰灭,长弃黄泉;愚情"",窃有所怀,贪令上闻。囚昔见世间有古历注note-name:古历注3古历注:类似大事年表的一种史籍。,其所纪载既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囚寻按传记,考#-666ff;异同,采摭耳目所及note-name:采摭4采摭:采摭(zhí),采集。,以作《洞纪》note-name:洞纪5洞纪:书名。《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著录了韦曜未写完的《洞纪》四卷。起自庖牺,迄至建安二十七年即孙权黄武元年。全书今不存。《经典释文》、《初学记》、《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书尚引有此书零星文字。:起自庖牺note-name:庖牺6庖牺:即伏羲。,至于秦、汉,凡为三卷;当起黄武以来,别作一卷。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note-name:刘熙7刘熙:字成国。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县西)#-666aa;,东汉语言学家。《释名》:书名。#-666cc;八卷二十七篇。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意义,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是语源学重要著作。今存。,信多佳者;然物类众多,难得详究,故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愚以官爵,今之所急,不宜乖误note-name:乖误8乖误:错误。。囚自忘至微note-name:至微9至微:(自己的)极度微小。,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欲表上之。新写始毕,会以无状note-name:无状10无状:无脸面。,幽囚待命;泯没之日,恨不上闻,谨以先死列状note-name:先死11先死:在死之前。列状:写出报告。。乞上言秘府note-name:秘府12秘府:官署名。收藏图书文献。,于外料取note-name:料取13料取:查取。,呈内以闻。追惧浅蔽,不#-666ff;天听,抱怖雀息note-name:雀息14雀息:像雀鸟一样微弱地呼吸。形容畏惧而不敢出大气。,乞垂哀省。”

【原文注释】

〔1〕:韦曜自称。

〔2〕芒厘:即毫厘。形容报答的微小。

〔3〕古历注:类似大事年表的一种史籍。

〔4〕采摭:采摭(zhí),采集。

〔5〕洞纪:书名。《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著录了韦曜未写完的《洞纪》四卷。起自庖牺,迄至建安二十七年即孙权黄武元年。全书今不存。《经典释文》、《初学记》、《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书尚引有此书零星文字。

〔6〕庖牺:即伏羲。

〔7〕刘熙:字成国。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县西)#-666aa;,东汉语言学家。《释名》:书名。#-666cc;八卷二十七篇。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意义,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是语源学重要著作。今存。

〔8〕乖误:错误。

〔9〕至微:(自己的)极度微小。

〔10〕无状:无脸面。

〔11〕先死:在死之前。列状:写出报告。

〔12〕秘府:官署名。收藏图书文献。

〔13〕料取:查取。

〔14〕雀息:像雀鸟一样微弱地呼吸。形容畏惧而不敢出大气。

下一篇: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又以诘曜。曜对曰:“囚撰此书,实欲表上;惧有误谬,数数省读,不觉点污。被问寒战,形气呐吃。谨追辞叩头百下,两手自搏。”而华覈连上疏救曜曰:“曜运值千载,特蒙哀识;以其儒学,得与史官;貂蝉内侍,承合天问。圣朝仁笃,慎终追远;迎神之际,垂涕敕曜。曜愚惑不达,不能敷宣陛下大舜之美;而拘系史官,使圣趣不叙,至行不彰:实曜愚蔽当死之罪。然臣"",见曜自少勤学,虽老不倦;探综坟典,温故知新;及意所经识古今行事,外吏之中少过曜者。昔李陵为汉将,军败不还而降匈奴;司马迁不加疾恶,为陵游说。汉武帝以迁有良史之才,欲使毕成所撰,忍不加诛;书卒成立,垂之无穷。今曜在吴,亦汉之史迁也。伏见前后符瑞彰著,神旨天应,继出累现;统之期,庶不复久。事平之后,当观时设制;王不相因礼,帝不相沿乐;质文殊途,损益异体;宜得曜辈,依准古义,有所改立。汉氏承秦,则有叔孙通定代之仪,曜之才学亦汉通之次也。又《吴书》虽已有头角,叙赞未述。昔班固作《汉书》,文辞典雅;后刘珍、刘毅等作《汉记》,远不及固,叙传尤劣。今《吴书》当垂千载,编次诸史,后之才士论次善恶;非得良才如曜者,实不可使(阙)关不朽之书。如臣顽蔽,诚非其人。曜年已,余数无几;乞赦其等之罪,为终身徒;使成书业,永足传示,垂之百世。谨通进表,叩头百下。”皓不许,遂诛曜。徙其家零陵。子隆,亦有文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