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尚书》 » 夏书 » 禹贡 >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大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原文解释

原文(一)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note-name: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1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导岍(qiān)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导,循行,这里指治理疏通道路的意思。岍,岍山,即今陕西陇县西南的吴山。岐,岐山,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荆山,即陕西大荔东南朝邑西北荆山。逾于河,这里指断绝了河水,自导山从雍州境内越河到冀州。壶口、雷首,至于太岳note-name:壶口、雷首,至于太岳2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壶口,即今陕西吉县。雷首,即今陕西永济县东南。太岳,即今山西霍县东。厎柱、析城至于王屋note-name:厎柱、析城至于王屋3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厎柱,即三门山,在今山西平陆县东五十里的黄河中,南面为河南的三门峡市。桥城,即今山西阳城县西南。王屋,王屋山,即今河南济源市西北,西跨山西垣曲县,绵延至山西、河北,山有三重,形如屋舍,故名王屋。大行、恒山note-name:大行、恒山4大行、恒山:大行,即太行山,在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南起河南济源市,北抵河北北部一带,绵延数千里。恒山,五岳之一,为北岳,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至于碣石,入于海note-name:至于碣石,入于海5至于碣石,入于海:碣石,渤海北岸的山石,即今河北乐亭南。入于海,山势连绵直尽海岸

翻译(一)

疏通了岍山和岐山的道路,到达了黄河西岸的北条荆山,越过黄河;又开通了壶口山到雷首山的道路,直至太岳山。从南面循着厎柱山,东面越过析城山就到了王屋山。从南北纵向的太行山到恒山直达东北的碣石山,山势直趋渤海。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原文(二)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note-name: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6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西倾,参见上文注解。朱圉,即今甘肃甘谷县西南。太华,华山,见上文注解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note-name: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7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熊耳,即今河南卢氏县西南。外方,即今河南登封境内的嵩山,为五岳之中的中岳,又称太室。桐柏,即今河南桐柏县西,出自淮河。陪尾,一说在湖北安陆县东北,一说在今山东泗水县东。

翻译(二)

从西倾山,经由朱圉山、鸟鼠同穴山直达华山;接着循熊耳山,经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到达陪尾山都得到了治理。

原文(三)

导嶓冢,至于荆山note-name:导嶓冢,至于荆山8导嶓冢,至于荆山:导嶓(bō)冢,至于荆山,嶓冢,即今陕西宁强。荆山,即南荆山,在湖北南漳南一带。。;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note-name: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9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内方,即今湖北钟祥县西南,越过汉水与荆门交界,今称章山,又名马良山或马仙山。大别,即今鄂皖边界的大别山。岷山,多谓今四川松潘西北的岷山一带。依据上下文,可知岷山当指长江北岸,今湖北一带。衡山,荆州境内长江以北的一座大山,并非南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note-name:过九江,至于敷浅原10过九江,至于敷浅原:九江,意指湖北东部长江北岸广济一带的水系,参见上文注解。敷浅原,即今江西庐山东南的#guoxue666-com;地。

翻译(三)

沿汉水,从嶓冢山开通道路直达南条荆山;从内方山直达大别山。从岷山的南面通到长江北岸的衡山,接着越过长江北岸众多河流,就通到了庐山的#guoxue666-com;地敷浅原。

原文翻译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大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疏通了岍山和岐山的道路,到达了黄河西岸的北条荆山,越过黄河;又开通了壶口山到雷首山的道路,直至太岳山。从南面循着厎柱山,东面越过析城山就到了王屋山。从南北纵向的太行山到恒山直达东北的碣石山,山势直趋渤海。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从西倾山,经由朱圉山、鸟鼠同穴山直达华山;接着循熊耳山,经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到达陪尾山都得到了治理。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沿汉水,从嶓冢山开通道路直达南条荆山;从内方山直达大别山。从岷山的南面通到长江北岸的衡山,接着越过长江北岸众多河流,就通到了庐山的#guoxue666-com;地敷浅原。

【原文注释】

〔1〕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导岍(qiān)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导,循行,这里指治理疏通道路的意思。岍,岍山,即今陕西陇县西南的吴山。岐,岐山,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荆山,即陕西大荔东南朝邑西北荆山。逾于河,这里指断绝了河水,自导山从雍州境内越河到冀州。

〔2〕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壶口,即今陕西吉县。雷首,即今陕西永济县东南。太岳,即今山西霍县东。

〔3〕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厎柱,即三门山,在今山西平陆县东五十里的黄河中,南面为河南的三门峡市。桥城,即今山西阳城县西南。王屋,王屋山,即今河南济源市西北,西跨山西垣曲县,绵延至山西、河北,山有三重,形如屋舍,故名王屋。

〔4〕大行、恒山:大行,即太行山,在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南起河南济源市,北抵河北北部一带,绵延数千里。恒山,五岳之一,为北岳,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

〔5〕至于碣石,入于海:碣石,渤海北岸的山石,即今河北乐亭南。入于海,山势连绵直尽海岸

〔6〕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西倾,参见上文注解。朱圉,即今甘肃甘谷县西南。太华,华山,见上文注解

〔7〕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熊耳,即今河南卢氏县西南。外方,即今河南登封境内的嵩山,为五岳之中的中岳,又称太室。桐柏,即今河南桐柏县西,出自淮河。陪尾,一说在湖北安陆县东北,一说在今山东泗水县东。

〔8〕导嶓冢,至于荆山:导嶓(bō)冢,至于荆山,嶓冢,即今陕西宁强。荆山,即南荆山,在湖北南漳南一带。

〔9〕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内方,即今湖北钟祥县西南,越过汉水与荆门交界,今称章山,又名马良山或马仙山。大别,即今鄂皖边界的大别山。岷山,多谓今四川松潘西北的岷山一带。依据上下文,可知岷山当指长江北岸,今湖北一带。衡山,荆州境内长江以北的一座大山,并非南岳衡山。

〔10〕过九江,至于敷浅原:九江,意指湖北东部长江北岸广济一带的水系,参见上文注解。敷浅原,即今江西庐山东南的#guoxue666-com;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