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原文解释
【原文】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1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嶓冢,即汉水的源头,参见上文注释。漾,即漾水在汉水上游,发源于嶓冢山,漾水向东北流经陕西沔县,西南与沔水会#-666ff;,又向东经褒城与褒水会合,而后称为汉水。;又东为沧浪之水
2沧浪之水:指汉水中游均县至襄阳一段。;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3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过三澨(shì),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三澨,一说为澨水,源自湖北京山县潼关河,又名司马河,流至汉川县注入汉水。一说为地名,一说为澨水,在淯水入汉处,即今襄方城一带。南入于江,汉水过了湖北襄樊之后,向东南流过大别山西南麓,向南注入长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
4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汇,意谓汉水与长江会#-666ff;,水势向东汇成彭蠡泽。北江,即指长江下游,在彭蠡以东的一段,并非指汉水。,入于海。

【翻译】
疏导漾水,始于嶓冢山,向东流去称汉水;又朝东而流称沧浪之水;再往南流去就经过三澨水,直至流向大别山,再往南流去就注入了长江。向东回流汇聚形成了彭蠡泽,彭蠡泽以东的长江故称北江,直至导流入海。
原文 | 翻译 |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 疏导漾水,始于嶓冢山,向东流去称汉水;又朝东而流称沧浪之水;再往南流去就经过三澨水,直至流向大别山,再往南流去就注入了长江。向东回流汇聚形成了彭蠡泽,彭蠡泽以东的长江故称北江,直至导流入海。 |
【原文注释】
〔1〕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嶓冢,即汉水的源头,参见上文注释。漾,即漾水在汉水上游,发源于嶓冢山,漾水向东北流经陕西沔县,西南与沔水会#-666ff;,又向东经褒城与褒水会合,而后称为汉水。
〔2〕沧浪之水:指汉水中游均县至襄阳一段。
〔3〕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过三澨(shì),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三澨,一说为澨水,源自湖北京山县潼关河,又名司马河,流至汉川县注入汉水。一说为地名,一说为澨水,在淯水入汉处,即今襄方城一带。南入于江,汉水过了湖北襄樊之后,向东南流过大别山西南麓,向南注入长江。
〔4〕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汇,意谓汉水与长江会#-666ff;,水势向东汇成彭蠡泽。北江,即指长江下游,在彭蠡以东的一段,并非指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