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2节原文解释
班超智取莎车国
声东而击西要想成#-666ii;,就必须要做到,能以假象迷惑敌人,使对手摸不着真实意图而无所或少做防范,这样自己才能稳操胜券。
东汉时期,班超为了团结西域诸国#-666cc;同对抗匈奴而出使西域。可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先打通南北信道,而正处信道中心的莎车国已经归附匈奴,并且还在煽动周边小国反对汉朝。班超于是决定联#-666ff;于阗等国,先平定莎车国。莎车国眼看抵挡不住,连忙向龟兹求援,龟兹王率五万人马前来援救。而班超等人的兵力不足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班超想来想去,不能硬拼只能智取。
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准备撤退的谣言,并让手下在莎车俘虏面前大声宣扬对他的不满。当晚,班超下令,命令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而他自己则率部向西撤退,全军显得一片忙乱,而莎车的俘虏都得以趁机逃脱。他们回到莎车营中很快就把汉军的动向报告给了莎车王和龟兹王。莎车王和龟兹王果然中计,他们立刻下令兵#-666dd;两路,追击汉军,龟兹王还亲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可班超早有准备。他刚撤出十里便让大军趁着夜幕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很快就驰过班超大军的隐蔽处。班超按照事先约定,与东路的于阗人马迅速#-666ff;围,杀向莎车军。莎车王猝不及防,很快就被攻克了。而龟兹王追赶了一夜却连班超部队的踪影都没见到,又听到莎车国已被平定的消息,大吃一惊,知道大势已去,只好返回了龟兹。
魏孝文帝假借南征巧迁都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声东击西,假借“南征”之名,终于达到了迁都洛阳的目的,将自己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
从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开始,他就一直想着要迁都洛阳。因为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还曾是东周、东汉和魏晋的都城。迁都洛阳,不但能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还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掣肘,推行改革。但他的这个计划遭到了守旧贵族的极力反对,连普通民众也表示不满。很显然孝文帝想要克#-666hh;这些障碍,走常规之路显然不行,他只能另辟蹊径。
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南下“伐齐”。事也凑巧,他们一路上碰上连绵秋雨,历经近一个月,30万北魏将士才总算抵达洛阳城下。到达时所有人都已经疲惫不堪,随行的大臣更是筋疲力尽,叫苦不迭。但孝文帝却显得热情#guoxue666-com;涨,他执鞭催马,下令将士立即开拔,豪言不灭南齐誓不回归。
文武百官见此情形,心中暗暗叫苦,一个个跪倒在地,恳请孝文帝体恤下情,停止“南征”。孝文帝闻言大怒,执意要南征,还斥责众大臣不要阻碍他一统天下,否则军法处置。孝文帝的“野心”让众大臣惊出一身冷汗,纷纷劝谏,想打消孝文帝“称霸”的念头。孝文帝见大臣们言辞恳切,便假意为难地说,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也不是不可以,但我们劳师兴众,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就班师回朝吧,这样国家还有什么信用可言,岂不是要被天下人取笑。随后便一脸为难地表示,索性趁此机会迁都洛阳,也算对臣民有所交代。众大臣贪图安逸,虽然对迁都之事不满,但他们更不愿南征,最终只得同意迁都。
为了迁都洛阳,孝文帝一人分饰两角,既是卖家也是买家,“漫天要价”是他,“就地还钱”也是他。他不愧是政治运作上深谙孙子“以迂为直”原理的行家里手,先是开出那些王公贵族、大臣僚属们难以接受的天价――“南征”,然后再“就地还钱”,提出一个大家勉强能够接受的价格――“迁都”,让大臣们两“害”相衡取其轻,不得已了接受“迁都”的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