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素书》 » 本德宗道章 > 悲莫悲于精散+

悲莫悲于精散。原文解释

【原文】

悲莫悲于精散。

【注释】

注曰: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谓精,精之所发之谓#-666nn;。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先无后,无阴无阳,无动无静。

#-666ff;于形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血气之品,无不禀受。正用之,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

#-666gg;于色,则精散于色矣;耳#-666gg;于声,则精散于声矣。口#-666gg;于味,则精散于味矣;鼻淫于臭,则精散于臭矣。散之不已,岂能久乎?

王氏曰:“心者,身之主;精者,#-666aa;之本。心若昏乱,身不能安;精若耗散,#-666nn;不能清。心若昏乱,身不能清爽;精#-666nn;耗散,忧悲灾患自然而生。”

【解读】

这里讲的是养生之道,也是#-666aa;生的大道。心是身体的主宰,精#-666nn;#-666aa;的根本。心理混乱,就会在身体上反映出来。精#-666nn;过度劳累、消耗、散乱,#-666aa;的根本就动摇了,悲伤和灾难就来了。

这里强调的还是对欲望的节制。欲望的扩张就是对精#-666nn;的耗散。

《淮南子》说:人的耳目怎么能长久地劳作而不休息呢?人的精神怎么能老是活跃而不停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