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
原文:“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俊”是由五个方面所组成。
1. 德足以怀远
“德”是指人的品行、品质,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荀子对什么是德,有一个深入浅出的表述:“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非十二子》) 一个人举止谦恭,不耻下问;不会的东西认真研究,虚心向学;有了知识,学有所成,能够应用在治国理政、为国为民上,这就是品德高尚的贤人君子。所以荀子认为,问、学、让就是德。
正确解读“德足以怀远”,还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怀”?“怀”有多种解释,人的前胸也叫作“怀”,“怀”还有“揣”的意思。但在《素书》里,这个“怀”字的意思是“归向”,指的是怀念和人心归属。例句有:“ 德乃降,黎民怀之。”(《尚书·大禹谟》) 意思是,德惠能下施于民,民众就会怀念他、归附他。
“远”则是长久的意思。
“德足以怀远” 的意思是指品质优秀、有德于民的“贤人君子”,老百姓就会拥护他,即使是远方的民众也会闻风而归,成为他的拥戴者。
“昭德塞违”,德高就能望重。一个德行高尚、施德于民的“贤人君子”,就会有很高的知名度。知名度高,“粉丝”就多,号召力就强,就会产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轰动效应,这是成大事者的首要条件。
史料记载,商朝后期由于纣王无道,各诸侯国均有反叛之意。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为了推翻商纣王朝,他遵循先祖后稷、公刘的事业,仿效古公、公季的办法,厚重仁义、尊敬老人、慈爱少辈;对待贤能的人,态度十分诚恳谦卑,也很有礼貌;工作到中午都没有时间吃饭,仍然接待来自各地的士人。由于姬昌“以德行政”的声誉很高,所以许多士人都来投靠他、归顺他,甚至连隐居在孤竹的伯夷、叔齐都前往投奔他,而在纣朝为臣的太颠、闳夭、散宜生、辛甲大夫等一类贤人也纷纷归服他。殷纣的宠臣崇侯虎诋毁、陷害姬昌,在纣王面前奏报: “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史记·周本纪第四》)
崇侯虎一句“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就是对“德足以怀远”的最好注释。
2. 信足以一异
“信,诚也。”(许慎《说文解字》)
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诚”与“信”是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是做人的根本,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一个正直诚实、言而有信的人,必定会有美好愿景。
异:不同,例句有: “世异则事异。”(《韩非子·五蠹》) “一异”,就是不变。
张商英在“信足以一异”这句话之后的注解是: “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 意思是,如果天不守信,春夏秋冬四时季节就会混乱,而人不守信,就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千百年来,人们都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对执政者来说,更是如此。孔子在谈到执政者如何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时说:“民无信不立。”如果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曾参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是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曾参不仅博学多才,而且诚实守信,关于曾子“杀猪”,说的就是他信守承诺的故事。
有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也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曾参的妻子走后,曾参果真将家里的一头猪杀了。曾参妻子回来后,见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在家等我,才说杀猪烧肉吃,你怎么能当真把猪杀了呢?”曾参说:“说出来的话,都是要当真的,无论大人孩子,都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今天你欺骗了他,明天他就学你的样子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那么,今后他也就不会信任你。长此以往,哪里还有什么诚信可言呢?”
曾子的故事说明: “君子寡言,言必忠信。” 君子说话不在多,在于说话算话、说到做到。只有诚实守信,你才可能得到别人的拥护、信任和服从,你才有可能统一大家的不同意见,进而统一众人的意志。
3. 义足以得众
“义”是“正”,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义正词严”指的是用严厉的措辞说明正确的道理;“义不容辞”就是面对正确的事情绝不推辞;而“见义勇为”则是说不怕危险,不怕困难,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勇敢地去做。孔子认为:一个人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孟子说: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上》)
孔子认为,为了义要不怕牺牲,勇敢面对;而孟子则认为,为了义应舍生忘死。孔子和孟子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个人只要有了强烈的正义感,就不会见利忘义,就会 “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 就会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喜乐共用,患难相恤;就会得人心,受人敬,成大事。
由于“义”代表着公正和正义,所以在历史上,许多为了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反击外敌入侵的民间组织,就以“义”为号召力,达到唤醒民众、聚众举事的目的。他们树立起“义”的大旗,号称义军、义师,所进行的是义战,如“义和团”“义勇军”等。而《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他们无论是会集在“聚义厅”,还是集中在“忠义堂”,两者都有一个“义”字,他们也是在“义”字的大旗下招徕天下英豪,杀富济贫、行侠仗义、惩贪除恶,成就一番事业的。
“义足以得众”是什么意思呢?《素书》对“义”的定义是: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这里的“所宜”就是公正合宜;而“立功”指的则是成功、可以、能够。“义足以得众”这句话的意思是:身居上位的人,要有正义感,对下有仁义之心,做到义不负心、明辨是非、功过分明,就能服众,得到众人的敬佩和拥护,事业就能获得成功。
但在历史上,“义”的名望最大者莫过于关羽。关羽生前跟随刘备南北转战,屡立战功,是一员功勋卓著的战将。特别是当他被曹操俘获后,不为金银美女、高官厚禄所动,坚持操守,忠心义胆的行为更是为人称道。但仅此,关羽远不可能成为历史上“义”的代表,成为后人顶礼膜拜的神圣。那么,关羽又是从何时起被尊为神的呢?关羽被尊为神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羽死后四十一年(260年),刘惮追封关羽为“壮缪侯”。此后,关羽为“侯”800余年并未得到升迁,直至1102年,风流天子宋徽宗突然心血来潮,加封关羽为“忠惠公”。仅过了6年,徽宗又加封关羽为“武安王”。由“侯”而“公”,由“公”而“王”,6年关羽连升两级。自此之后,历经宋、元、明、清十二帝,700余年共对关羽进行了16次册封,到清朝顺治帝的封号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从此,关羽不仅为“帝”,还与孔子并肩成“文武圣人”。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历代统治者为什么处心积虑、不厌其烦地拿关羽大做文章呢?分析认为:统治者拔高关羽是假,是迷惑人的幌子,而利用关羽的忠心义胆而愚弄百姓才是真。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