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 » 王昌龄 > 闺怨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闺中:旧时指少女或少妇居住的内室。

凝妆:梳妆打扮。

觅封侯:指从#-666kk;#-666ii;而受赏封爵。

【解读】

这首诗题为《闺怨》,开头却言少妇不知愁。在后三句中,诗#-666aa;展现了少妇从“不知愁”到“悔”之间细微的心理变化。

本诗将开头的场景设置在一个春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位空守闺阁的少妇尚未感到哀愁,大好春光使#-666aa;心情疏朗,她精心梳洗打扮后登上翠楼欣赏春光。这两句中暗含着女主#-666aa;公惬意闲适的心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写的是她在登楼后忽然见到杨柳时,愁情顿生。这一句是诗情起伏的关键,也是女主人公心情发生变化的时刻。“忽见”二字也表现出了女主人公因见杨柳而产生的心灵触动。

在古代,#-666dd;别的人往往折柳相赠,因“柳”与“留”读音相近,意谓愿君停留,以表不舍之意。诗中的女主人公看到清新的柳色或许会想起当年与丈夫#-666dd;别时,她也曾经轻轻折下一条柳枝送给他。那时候她也有不舍也有悲伤,但想到丈夫将来立#-666ii;而归,拜官封侯,心中尚存些许安慰。可现在,登楼远眺,看到和那时一样的柳色,却连丈夫的身影也望不见了。再想到,几年时间转瞬即逝,丈夫远征仍然未归,春色满园却无人#-666cc;赏,不免寂寞#-666nn;伤。于是,女主人公的心情与开头相比发生了强烈的变化,生出了“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心绪。

【评诗】

伤离者莫甚于从#-666kk;,故唐#-666aa;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666ii;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虫鸣思觏,南国之正音;萱草痗心,东迁之变调。闺中之作,近体之《二南》欤?

下一篇:春宫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