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皮纸原文解释
原文(一)
13–4–1 凡楮树取皮,于春末、夏初剥取。树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盖之。来年再长新条,其皮更美。凡皮纸,楮皮六十斤,仍入绝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浆涂,入釜煮糜。近法省啬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秆十三,用药得方,仍成洁白。凡皮料坚固纸,其纵文扯断如绵丝,故曰绵纸。衡断且费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内糊窗格者,曰棂纱纸。此纸自广信郡造,长过七尺,阔过四尺。五色颜料,先滴色汁槽内和成,不由后染。其次曰连四纸①,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皮、竹②与稻稿掺和而成料者,曰揭帖③呈文纸。
翻译(一)
剥取楮树皮在春末、夏初之际进行。树已老的,在近根部位将树砍去,以土盖上。待来年再长新条,其皮更美。造皮纸时,用楮皮六十斤,加入绝嫩竹料四十斤,同样在塘内漂浸,再用石灰浆涂,放入锅中煮烂。近来节省者用树皮、竹料十#-666dd;之七外,另加隔年稻秆十#-666dd;之三,如用药得当,仍能造成洁白的纸。结实的皮料纸,其纵纹扯断后如绵丝,故称“绵纸”。横向扯断较费力。其最上一等纸供宫内糊窗格的,曰“棂(líng)纱纸”。此纸在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地区)制造,长大于七尺,宽过四尺。各种颜料用法是先将色汁放入槽内与纸浆和匀,不是成纸后再染。其次是连四纸,连四纸中最白的叫“红上纸”。以皮、竹与稻秆掺和而成料的,叫“揭帖呈文纸”。
原文(二)
13–4–2 芙蓉等皮造者,统曰小皮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河南所造,未详何草木为质,北供帝京,产亦甚广。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纸,极其敦厚。东浙所产,三吴①收蚕种者必用之。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凡造皮纸长阔者,其盛水槽甚宽。巨帘非一人手力所胜,两人对举荡成。若棂纱(纸)则数人方胜其任。凡皮纸供用画幅,先用矾水荡过②,则毛茨不起。纸以逼帘者为正面,盖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粗意犹存也。
翻译(二)
用木芙蓉等树皮造的纸,统统叫“小皮纸”,而在江西则称“中夹纸”。河南所造的纸,不知用什么原料,北运供京师用,产量相当大。还有用桑皮造的纸叫桑穰纸,极其厚实,浙江东部所产的桑皮纸,为苏州、常州、湖州收蚕种时所必需。糊制雨伞与油扇,都用小皮纸。造宽幅的皮纸,装浆料的纸槽也必定宽大。大的纸帘不是一#-666aa;手力所能提起,要两#-666aa;对举纸帘抄造。要是棂纱纸,则须数#-666aa;举帘才能胜任。供作书画用的皮纸,先要用明矾水荡过,则不起毛。纸以贴近竹帘的一面为正面,因泥料都浮在上面,故比较粗糙。
原文(三)
13–4–3 朝鲜白硾纸不知用何质料①。倭国有造纸不用帘抄者②,煮料成糜时,以巨阔青石覆于炕面,其下爇火,使石发烧。然后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倾刻成纸一张,一揭而起。其朝鲜用此法与否,不可得知。中国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纸③亦桑穰造。四川薛涛笺④亦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
翻译(三)
朝鲜的白硾纸,不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日本有些地方造的纸不用帘抄,制作方法是将纸料煮烂之后,将宽大的青石放在炕上,在下面烧火而使石发热,用刷子把纸浆薄薄地刷在青石面上,揭一次就是一张纸。朝鲜是不是用这种方法造纸,我们不得而知。中国有没有用这种方法,也不清楚。温州的蠲糨纸也是用桑树皮造的。四川的薛涛笺,则是以木芙蓉皮为原料,煮烂然后加入芙蓉花的汁,做成彩色的小幅信纸。这种做法可能是当时薛涛个#-666aa;提出来的,所以“薛涛笺”的名字流传到今天。这种纸的优点是颜色好看,而不是因为它的质料好。
原文 | 翻译 |
13–4–1 凡楮树取皮,于春末、夏初剥取。树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盖之。来年再长新条,其皮更美。凡皮纸,楮皮六十斤,仍入绝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浆涂,入釜煮糜。近法省啬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秆十三,用药得方,仍成洁白。凡皮料坚固纸,其纵文扯断如绵丝,故曰绵纸。衡断且费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内糊窗格者,曰棂纱纸。此纸自广信郡造,长过七尺,阔过四尺。五色颜料,先滴色汁槽内和成,不由后染。其次曰连四纸,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皮、竹与稻稿掺和而成料者,曰揭帖呈文纸。 | 剥取楮树皮在春末、夏初之际进行。树已老的,在近根部位将树砍去,以土盖上。待来年再长新条,其皮更美。造皮纸时,用楮皮六十斤,加入绝嫩竹料四十斤,同样在塘内漂浸,再用石灰浆涂,放入锅中煮烂。近来节省者用树皮、竹料十#-666dd;之七外,另加隔年稻秆十#-666dd;之三,如用药得当,仍能造成洁白的纸。结实的皮料纸,其纵纹扯断后如绵丝,故称“绵纸”。横向扯断较费力。其最上一等纸供宫内糊窗格的,曰“棂(líng)纱纸”。此纸在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地区)制造,长大于七尺,宽过四尺。各种颜料用法是先将色汁放入槽内与纸浆和匀,不是成纸后再染。其次是连四纸,连四纸中最白的叫“红上纸”。以皮、竹与稻秆掺和而成料的,叫“揭帖呈文纸”。 |
13–4–2 芙蓉等皮造者,统曰小皮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河南所造,未详何草木为质,北供帝京,产亦甚广。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纸,极其敦厚。东浙所产,三吴收蚕种者必用之。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凡造皮纸长阔者,其盛水槽甚宽。巨帘非一人手力所胜,两人对举荡成。若棂纱(纸)则数人方胜其任。凡皮纸供用画幅,先用矾水荡过,则毛茨不起。纸以逼帘者为正面,盖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粗意犹存也。 | 用木芙蓉等树皮造的纸,统统叫“小皮纸”,而在江西则称“中夹纸”。河南所造的纸,不知用什么原料,北运供京师用,产量相当大。还有用桑皮造的纸叫桑穰纸,极其厚实,浙江东部所产的桑皮纸,为苏州、常州、湖州收蚕种时所必需。糊制雨伞与油扇,都用小皮纸。造宽幅的皮纸,装浆料的纸槽也必定宽大。大的纸帘不是一#-666aa;手力所能提起,要两#-666aa;对举纸帘抄造。要是棂纱纸,则须数#-666aa;举帘才能胜任。供作书画用的皮纸,先要用明矾水荡过,则不起毛。纸以贴近竹帘的一面为正面,因泥料都浮在上面,故比较粗糙。 |
13–4–3 朝鲜白硾纸不知用何质料。倭国有造纸不用帘抄者,煮料成糜时,以巨阔青石覆于炕面,其下爇火,使石发烧。然后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倾刻成纸一张,一揭而起。其朝鲜用此法与否,不可得知。中国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纸亦桑穰造。四川薛涛笺亦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 | 朝鲜的白硾纸,不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日本有些地方造的纸不用帘抄,制作方法是将纸料煮烂之后,将宽大的青石放在炕上,在下面烧火而使石发热,用刷子把纸浆薄薄地刷在青石面上,揭一次就是一张纸。朝鲜是不是用这种方法造纸,我们不得而知。中国有没有用这种方法,也不清楚。温州的蠲糨纸也是用桑树皮造的。四川的薛涛笺,则是以木芙蓉皮为原料,煮烂然后加入芙蓉花的汁,做成彩色的小幅信纸。这种做法可能是当时薛涛个#-666aa;提出来的,所以“薛涛笺”的名字流传到今天。这种纸的优点是颜色好看,而不是因为它的质料好。 |
扩展阅读
【注释】
①连四纸:元#-666aa;费著《蜀笺谱》(约1360)云:“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连四纸又名连史纸,色白质细,产于江西、福建等地。
②“皮竹”涂本作“皮名而竹”,盖“名而”为衍文,今删之,可解。
③揭帖:明政府各部直奏皇帝的机密呈文。
【注释】
①三吴:古地区名,其说不一。或指苏、常、湖三州,或指苏州(东吴)、润州(中吴)、湖州(西吴)。
②纸用明矾Al2(SO4)3·24H2O水处理后,可改善表面性能,便于工笔设色,这种纸叫熟纸。
【注释】
①朝鲜白硾纸多以楮皮、桑皮为原料。
②造纸不用帘抄之说,得自错误传闻。
③蠲糨(juān qiáng)纸:永嘉(今浙江温州地区)出产的洁白坚滑的桑皮纸。宋#-666aa;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