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原文解释
【原文】
尝谓#-666ll;也者〔1〕,君子与小#-666aa;#-666cc;焉者也。小#-666aa;以其为#-666ll;而生一念之妄〔2〕,积妄生肆〔3〕,而欺#-666aa;之事成。君子懔其为#-666ll;而生一念之诚〔4〕,积诚为慎〔5〕,而自慊之#-666ii;密〔6〕。其间离#-666ff;几微之端〔7〕,可得而论矣。盖《大学》自格致以后〔8〕,前言往行〔9〕,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10〕,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11〕,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12〕,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13〕。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14〕,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15〕,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16〕,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17〕;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18〕。屋漏而懔如帝天〔19〕,方寸而坚如金石〔20〕。独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注释】
①尝:曾经。
②妄:虚妄,狂妄。
③积:积聚。肆:恣纵,放肆。
④懔(lǐn):畏惧,恐惧。
⑤诚:诚实,真诚。慎:谨慎,慎重。
⑥自慊(qiè):自足,自快。密:稠密,多。
⑦离#-666ff;:符#-666ff;与不符#-666ff;,接近与不接近。几微:细微,细小。
⑧《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格致:“格物致知”的略语,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9〕前言:前#-666aa;的言论。往行:过往的行为,特指先贤的德行。
〔10〕日用:日常,平时。细故:琐事。
〔11〕际:交会,适逢。
〔12〕丽:依附,附着。
〔13〕画然:明察貌,#-666dd;明貌。灼见:明白透彻的见解。
〔14〕幸:侥幸,希望。察:发觉,觉察。
〔15〕伺:观察,察看。
〔16〕情伪:真假,真诚与虚伪。
〔17〕冥冥:私下,暗中。
〔18〕涓涓:细水缓流貌。
〔19〕屋漏: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666nn;主,为#-666aa;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后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处。
〔20〕方寸:指心。
【翻译】
我曾经说“#-666ll;”这个东西,是君子和小#-666aa;#-666cc;同拥有的。小#-666aa;以为自己是单#-666ll;一#-666aa;的时候,往往会产生非#-666dd;狂妄的念头,这些非#-666dd;狂妄的念头积聚得多了就会任意妄为,而欺负别人的坏事就会产生。君子忧惧自己是单#-666ll;一人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真诚无妄的念头,这些真诚无妄的念头积聚得多了就会小心谨慎,而自我约束的#-666ii;夫就下得多了。君子、小人在单独处事上的微妙差异,是可以加以评论的了。
《大学》自穷究事物的原理并获得知识以后,前人的言论和行为都可以作为扩充个人知识的资料;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问题也可以加深个人的阅历见识。他的心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已经能剖析公私间的区别;在联系道理的时候,又可以精辟地研究事理的得失。那么,对于善事应当去做,不善之事不应去做,早已清楚地认识到了。而那些小人们,却不能有实实在在的见识,而去实行他所知道的事。因此当眼前有一件善事需要做时,唯恐别人不知道,因而去做时迟疑不决;面临一件不好的事情时,心存侥幸,以为别人不一定能知道,因而拒绝得很不力。背地里独处之时,弄虚作假的念头就产生了,这就是欺骗。而君子,唯恐去办一件善
事办得不力,在暗中有堕落的行为;一个坏毛病改正不了,就会像涓涓细流一样长年不断地犯下去。暗室之中却仿佛面对天日,心里坚如金石。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单独行事,一定要慎之又慎。这就是圣人经典中的要领,也是后世贤人所切实探究的问题。
【点评】
君子修身,贵在慎#-666ll;。“慎#-666ll;”是古代重要的自我修养方法,指不为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礼记·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666ll;也。”慎独工夫的要点就是诚于中,不自欺,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坚守内心的纯净和生命的本真,由身心#-666ff;一进而达到天#-666aa;#-666ff;一。《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要想#-666aa;不知,除非己莫为,不要因为别#-666aa;看不见就做见不得人的事。慎独是对自己有所要求,时刻检点,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guoxue666-com;尚起来。
曾国藩改号“涤生”,即是取“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意思。他不仅每天记日记,借以反省自己的言行,而且订下修身十三课,借以约束自己的身心。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六、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七、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666dd;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九、谨言:刻刻留心。
十、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十一、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劳、节欲、节饮食。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666ii;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666ii;疲#-666nn;,切戒切戒。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明代杨继盛说:“或独坐时,或深夜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666mm;止勿思。”这些都是做慎独工夫的经验之谈。只有通过来自后天的切磋琢磨,刻苦砥砺,以及二六时中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克己复礼,进而复归“仁”的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