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传》云:“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孙,即屈也。此诗畏高行之见伤,必言孙以自屈,龙蛇之道也。 诚中形外,根心生色。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气象未稍进,岂耆欲有未淡邪?机心有未消邪?当猛省寸衷,而取验颜面。原文解释
原文(一)
《扬雄传》云1注解[1]: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666aa;。西汉官吏、学者。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著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等。:“君子得时则大行
2注解[2]:得时:遇#-666ff;机缘,行时走运。大行:行大事。,不得时则龙蛇
3注解[3]:龙蛇:喻隐退。《周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孙,即屈也
4注解[4]:“如危行”四句:危行,正直的行为。孙,同“逊”,避退,谦让。。此诗畏高行之见伤
5注解[5]:#guoxue666-com;行:高尚的品行。,必言孙以自屈,龙蛇之道也。
翻译(一)
《扬雄传》中说道:“君子遇到政治清明、君王有力的时候,就要努力实施自己的理想抱负;遇到政治紊乱、君主无道的时候,就要像龙蛇那样,能屈能伸。”龙蛇,就是指一曲一直,一伸一屈。比如说,行为正直就属于伸的一面;言辞谦逊,就属于屈的一面。这首诗讲的是为了避免品行#guoxue666-com;尚而受到伤害,所以要言语谦逊,以自屈求全,这就是龙蛇之道。

原文(二)
诚中形外6注解[6]:诚中形外:《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666ll;也。”,根心生色
7注解[7]:根心生色:《孟子》:“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背,施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
8注解[8]:机心:巧诈之心,机巧#-666ii;利之心。气象未稍进,岂耆欲有未淡邪?机心有未消邪
8注解[8]:机心:巧诈之心,机巧#-666ii;利之心。?当猛省
2注解[2]:得时:遇#-666ff;机缘,行时走运。大行:行大事。寸衷
9注解[9]:寸衷:指心。,而取验
2注解[2]:得时:遇#-666ff;机缘,行时走运。大行:行大事。颜面。
翻译(二)
诚恳的心意表现在#-666aa;的外貌上,植根心中的本性也会表现在气色上。古往今来有道的#-666aa;,他们的淡雅谦和无不通过外貌表现出来。我的气色没有丝毫变化,难道是欲望没有淡化?机心没有消弭?我应该在心中深刻反省,让内在涵养通过外貌表现出来。
原文 | 翻译 |
《扬雄传》云:“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孙,即屈也。此诗畏高行之见伤,必言孙以自屈,龙蛇之道也。 | 《扬雄传》中说道:“君子遇到政治清明、君王有力的时候,就要努力实施自己的理想抱负;遇到政治紊乱、君主无道的时候,就要像龙蛇那样,能屈能伸。”龙蛇,就是指一曲一直,一伸一屈。比如说,行为正直就属于伸的一面;言辞谦逊,就属于屈的一面。这首诗讲的是为了避免品行#guoxue666-com;尚而受到伤害,所以要言语谦逊,以自屈求全,这就是龙蛇之道。 |
诚中形外,根心生色。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气象未稍进,岂耆欲有未淡邪?机心有未消邪?当猛省寸衷,而取验颜面。 | 诚恳的心意表现在#-666aa;的外貌上,植根心中的本性也会表现在气色上。古往今来有道的#-666aa;,他们的淡雅谦和无不通过外貌表现出来。我的气色没有丝毫变化,难道是欲望没有淡化?机心没有消弭?我应该在心中深刻反省,让内在涵养通过外貌表现出来。 |
【原文注释】
〔1〕: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666aa;。西汉官吏、学者。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著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等。
〔2〕:得时:遇#-666ff;机缘,行时走运。大行:行大事。
〔3〕:龙蛇:喻隐退。《周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4〕:“如危行”四句:危行,正直的行为。孙,同“逊”,避退,谦让。
〔5〕:#guoxue666-com;行:高尚的品行。
〔6〕:诚中形外:《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666ll;也。”
〔7〕:根心生色:《孟子》:“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背,施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8〕:机心:巧诈之心,机巧#-666ii;利之心。
〔9〕:寸衷:指心。
扩展阅读
【点评】孔子说:“#-666aa;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才华不被赏识,能力不被了解,既不怨恨,也不迁怒,这是君子的修养境界,也是处世的藏锋之道。孔子要求“温、良、恭、俭、让”,其实也有藏锋的意思在里面。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聪明的#-666aa;看似平庸,不自炫耀;真正善辩的#-666aa;发言持重,不露锋芒。这些都是看透了人性、参透了世情之后的远害全身之道。常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guoxue666-com;于人,众必非之。”一般人唯恐人不我知,所以锋芒毕露,无所顾忌,行动上快人一步,言语上压人一头。但是却不知道,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视,却也容易招人忌恨,遭人暗算。
因此,曾国藩的龙蛇伸屈之道,其实是韬光养晦、自屈求全的生存之道。那么,什么是“藏锋”呢?曾国藩解释说:“藏,匿也,蓄也;锋,尖也,锐也。藏锋乃书家语,言笔锋藏而不露也。吾谓言多招祸,行多有辱。是故,傲者人之殃,慕者退邪兵。为君藏锋,可以及远;为臣藏锋,可以至大。讷有言,慎于行。乃吉凶安危之关,成败存亡之键也。”这就是说,屈是为了伸,藏锋是为了蓄志,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事。锋芒太露而不懂得收敛,虽然容易取得暂时的成#-666ii;,但是却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因此,曾国藩劝诫家人:“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
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所说的藏锋之道,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而且是一种修养#-666ii;夫,并非一味地圆滑善变,委曲求全。曾国藩要求淡嗜欲,消机心,以求达到“淡雅和润”的精#-666nn;气度。这就将藏锋的处世艺术提升到内圣的修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