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文心雕龙》 > 物色

《文心雕龙》物色

本篇论述文学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因景物具有各种各样的色彩,故名物色。全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说明,一年四季,气候景物各有不同,人们的感情也随之变化,并以文辞表现出来。第二段概述先秦汉代写景词语的发展。先是说《诗经》作者仔细观察物象,精心运用文辞加以表现,并举了不少例子作证,认为它们能做到以简约的词语充分地表现丰富的物色。到《离骚》等楚辞作品,写景词语趋向繁复。至司马相如等汉赋家,更喜欢用一连串的词语来描写山水景物,形成了扬雄所说“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状况。之后又指出,运用黄、白等表示颜色的字,也应如《诗经》、楚辞那样,偶一出现,否则就“繁而不珍”。第三段先是说明晋宋以来,山水写景文学发达,作者在这方面着力描摹,写景细致逼真。接着指出,《诗经》、楚辞作者写景并能抓住要害,后来作者应吸取这种经验。总之,睹物兴情,要有从容不迫的心境;表现丰富多采的物色,要善于运用简约的词语,这样才能写出情意新颖、余味无穷的佳作。古来文人,在这方面懂得会通变化的,就能成功。最后指出,山水风景是启发文思的府库,并以屈原作品作证,要人们对此予以重视。魏晋南北朝时代,山水写景文学逐步发达,不但作品众多,而且在理论批评方面也时有反映。文学与写景的关系,成为晋宋以来不少文人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本书特设此专篇加以研讨。篇中赞美《诗经》写景,“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奉为极则;对汉魏以来写景篇章,有所指摘,主要认为它们“丽淫繁句”,而对其描写的细致生动方面,则肯定不足,反映了刘勰思想的保守性和片面性。本篇次在《时序》篇后面,《时序》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本篇论文学和自然景物的关系,两篇开头均是四言四句,内容句法,彼此对称,《时序》与本篇是姊妹篇。有些研究者认为本篇次序应移前,和《声律》至《练字》等论用词造句诸篇放在一起。这种看法缺乏有力的证据,不可从。

春秋代序 ,阴阳惨舒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 ,阴律凝而丹鸟羞 ;微虫犹或入感 ,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 ,英华秀其清气 ,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 ,悦豫之情畅 ;滔滔孟夏 ,郁陶之心凝 ;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 ;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 ,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 ,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原文与解释 »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 ,沈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 ;属采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 ,“依依”尽杨柳之貌 ,“杲杲”为出日之容 ,“瀌瀌”拟雨雪之状 ,“喈喈”逐黄鸟之声 ,“喓喓”学草虫之韵 。“皎日”、“嘒星” ,一言穷理 ;“参差”、“沃若”,两字连形 :并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矣 。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及《离骚》代兴 ,触类而长 ,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 ,于是“嵯峨”之类聚 ,“葳蕤”之群积矣 。及长卿之徒 ,诡势瑰声 ,模山范水 ,字必鱼贯 ,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至如《雅》咏棠华,“或黄或白” ,《骚》述秋兰,“绿叶”、“紫茎” ;凡摛表五色 ,贵在时见 ,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原文与解释 »

自近代以来 ,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 ,钻貌草木之中 ;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 ,功在密附 。故巧言切状 ,如印之印泥 ,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故能瞻言而见貌 ,即字而知时也 。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 ,或率尔造极 ,或精思愈疏 。且《诗》、《骚》所标 ,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 。莫不因方以借巧 ,即势以会奇 ,善于适要 ,则虽旧弥新矣 。是以四序纷回 ,而入兴贵闲 ;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 ;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 。古来辞人,异代接武 ,莫不参伍以相变 ,因革以为功 ,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 。若乃山林皋壤 ,实文思之奥府 ;略语则阙 ,详说则繁 。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 ,抑亦江山之助乎?原文与解释 »

赞曰:山沓水匝 ,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春日迟迟 ,秋风飒飒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原文与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