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立文之道 ,惟字与义。字以训正 ,义以理宣 ,而晋末篇章,依希其旨 ,始有赏际奇至之言 ,终有抚叩酬即之语 ,每单举一字,指以为情 。夫“赏”训锡赉 ,岂关心解 ?“抚”训执握,何预情理?《雅》、《颂》未闻,汉、魏莫用,悬领似可如辩 ,课文了不成义 ,斯实情讹之所变 ,文浇之致弊 。而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旧染成俗 ,非一朝也。近代辞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语求蚩,反音取瑕 ,虽不屑于古 ,而有择于今焉 。又制同他文 ,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 ,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 。全写则揭箧 ,傍采则探囊 ,然世远者太轻 ,时同者为尤矣 。原文解释
【原文】
若夫立文之道 1,惟字与义。字以训正 2,义以理宣 3,而晋末篇章,依希其旨 4,始有赏际奇至之言 5,终有抚叩酬即之语 6,每单举一字,指以为情 7。夫“赏”训锡赉 8,岂关心解 9?“抚”训执握,何预情理?《雅》、《颂》未闻,汉、魏莫用,悬领似可如辩 10,课文了不成义 11,斯实情讹之所变 12,文浇之致弊 13。而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旧染成俗 14,非一朝也。近代辞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语求蚩15,反音取瑕 16,虽不屑于古 17,而有择于今焉 18。又制同他文 19,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 20,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 21。全写则揭箧 22,傍采则探囊 23,然世远者太轻 24,时同者为尤矣 25。
【翻译】
至于写作的途径,唯在用字与立意。用字靠准确的解释来确定,立意靠事理来显示,但晋末的作品,用字意旨模糊不清,先是有赏际奇至的说法,后又有抚叩酬即的用语,常常单#-666ll;用一个和感情无关的字,来表示某种情感。那个“赏”字应解释为赏赐,怎么会和内心的领会理解相关?那个“抚”字应解释为持握,和情感事理又有什么关系?《诗经》的《雅》、《颂》中没有听到过这样的用法,汉魏时代也没有#-666aa;这么用过,凭空猜测好像可以辨识它的意思,细究文字训诂则完全没有那种含义,这实在是情意不正导致的变化,文风浅薄造成的弊病。但宋代以来的作家,没有#-666aa;能加以改正的,旧有的习染形成了风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近代作者,大多爱猜疑、讲忌讳,以至于通过谐音字来挑毛病,用字音反切来找缺点,这种做法虽然不为古#-666aa;所用,但却是今人所注意讲究的。另外所作文章和他人作品相同,按理应该删改,如果抄袭他人好的文辞,当作自己的创作,那就像窃取宝玉大弓,终究不能归自己所有。全文抄袭就像扛走别人的整个箱子,部#-666dd;抄袭犹如探取他人袋中财物,然而抄袭时代远的行为失之轻薄,抄袭同时代的就是罪过了。
原文 | 翻译 |
若夫立文之道 1,惟字与义。字以训正 2,义以理宣 3,而晋末篇章,依希其旨 4,始有赏际奇至之言 5,终有抚叩酬即之语 6,每单举一字,指以为情 7。夫“赏”训锡赉 8,岂关心解 9?“抚”训执握,何预情理?《雅》、《颂》未闻,汉、魏莫用,悬领似可如辩 10,课文了不成义 11,斯实情讹之所变 12,文浇之致弊 13。而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旧染成俗 14,非一朝也。近代辞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语求蚩15,反音取瑕 16,虽不屑于古 17,而有择于今焉 18。又制同他文 19,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 20,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 21。全写则揭箧 22,傍采则探囊 23,然世远者太轻 24,时同者为尤矣 25。 | 至于写作的途径,唯在用字与立意。用字靠准确的解释来确定,立意靠事理来显示,但晋末的作品,用字意旨模糊不清,先是有赏际奇至的说法,后又有抚叩酬即的用语,常常单#-666ll;用一个和感情无关的字,来表示某种情感。那个“赏”字应解释为赏赐,怎么会和内心的领会理解相关?那个“抚”字应解释为持握,和情感事理又有什么关系?《诗经》的《雅》、《颂》中没有听到过这样的用法,汉魏时代也没有#-666aa;这么用过,凭空猜测好像可以辨识它的意思,细究文字训诂则完全没有那种含义,这实在是情意不正导致的变化,文风浅薄造成的弊病。但宋代以来的作家,没有#-666aa;能加以改正的,旧有的习染形成了风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近代作者,大多爱猜疑、讲忌讳,以至于通过谐音字来挑毛病,用字音反切来找缺点,这种做法虽然不为古#-666aa;所用,但却是今人所注意讲究的。另外所作文章和他人作品相同,按理应该删改,如果抄袭他人好的文辞,当作自己的创作,那就像窃取宝玉大弓,终究不能归自己所有。全文抄袭就像扛走别人的整个箱子,部#-666dd;抄袭犹如探取他人袋中财物,然而抄袭时代远的行为失之轻薄,抄袭同时代的就是罪过了。 |
扩展阅读
【注释】。
1道:方法,途径。
2训:解释。正:有确定之意。
3义:立意。宣:显示。
4依希:即依稀,模糊不清。
5赏际奇至之言:无考,其意不详。从下文“‘赏’训锡赉,岂关心解”之语推测,大约是指“赏”用作爱赏之类的意思而违反了赏赐的本义。
6抚叩酬即之语:也无考,其意不详。从下文“‘抚’训执握,何预情理”推测,可能也是批评“抚”字用于某种情理而无关于执握的本义。
7“每单举”二句:说在晋末以来的文章中,常常将需要两字来表达的某种情感,用其中一个字来表示,致使意思模糊。
8锡:赐。赉(lài):赏赐,赠送。
9心解:内心的领会理解,指心理活动。
10悬领:凭空领会,有猜测之意。辩:辨识。
11课:考核,有推求之意。
12讹:错误。
13文浇:文风浅薄。浇,薄。
14旧染:旧习。
15比语:比附谐音字。求蚩:挑毛病。《颜氏家训·文章》载梁代费旭有诗句“不知是耶非”,殷沄有诗句“飖飏云母舟”,梁简文帝便讥笑说:“旭既不识其父,沄又飖飏其母”,因为南朝俗称父为“耶”,“云母”则谐音“沄母”,这可说明当时“比语求蚩”的风气。
16反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此指上下字反切后再颠倒上下字反切。取瑕:意同“求蚩”。《金楼子·杂记》载齐梁诗#-666aa;任昉称赞何僧智的诗“可谓#guoxue666-com;厚”,而何却大怒,以为任说他的诗为“狗号”,因为“高厚”反切为“狗”,“厚高”反切为“号”,这又是“反音取瑕”的一例。
17不屑于古:说古#-666aa;无此忌讳。
18有择于今:说因今#-666aa;“率多猜忌”,常“比语求蚩”、“反音取瑕”,所以用字要有所选择,注意避免被挑出毛病。
19制同他文:所作与他人的文章相同。
20掠:夺。
21“宝玉”二句:《左传·定公八年》载,阳虎(鲁国季氏的家臣)窃得鲁国宫中的宝器宝玉大弓出逃,《左传·定公九年》又载阳虎将宝玉大弓归还。
22全写则揭箧(qiè):说全文抄袭他人则行同大盗扛走人家的箱子。揭箧:语出《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柜)揭箧担囊而趋。”揭,举起。箧,箱子。
23傍采则探囊:说部#-666dd;抄袭他人则行同偷取他人袋中财物。
24轻:轻薄。
25尤:过失,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