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愅诡唈僾而不能无时至焉。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彼其所至者,甚大动也;案屈然已,则其于志意之情者惆然不嗛,其于礼节者阙然不具。故先王案为之立文,尊尊亲亲之义至矣。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故钟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頀》《武》,《汋》、《桓》、《箾》、简《象》,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喜乐之文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哀痛之文也。师旅有制,刑法有等,莫不称罪,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敦恶之文也。卜筮视日、斋戒、修涂、几筵、馈荐、告祝,如或飨之。物取而皆祭之,如或尝之。毋利举爵,主人有尊,如或觞之。宾出,主人拜送,反,易服,即位而哭,如或去之。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原文解释
【原文】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愅1愅:通“革”,改变。愅诡:心情变化感动。唈:心情郁积不顺畅。诡唈僾而不能无时至
2至:表达。焉。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彼其所至者,甚大动也;案
3案:于是。屈:委屈心意。指没有礼仪来表达,心意受委屈。屈然已,则其于志意之情者惆
4惆:失意,不痛快。嗛:不足。然不嗛,其于礼节者阙然不具。故先王案为之立文,尊尊亲亲之义至矣。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故钟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頀》《武》,《汋》、《桓》、《箾》、简
5简:衍文。《象》,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喜乐之文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哀痛之文也。师旅有制,刑法有等,莫不称罪,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敦
6敦:逼迫,引申为很憎恶。恶之文也。卜筮视日
7视日: 看日期预测吉凶。、斋戒、修涂
8修涂:涂,通“除”。修饰清理祠庙。、几筵
9几筵:古时席地而坐,小桌子叫几,用来铺坐的席子叫筵。、馈荐
10馈荐:馈,对鬼#-666nn;的祭祀。荐,祭品。、告祝
11告祝:告,诉说。祝,祭祀的祷词。,如或飨
12飨:享用。之。物取
13取:通“聚”。而皆祭之,如或尝之。毋利举爵,主人有尊,如或觞
14觞:饮酒。之。宾出,主人拜送,反,易服,即位而哭,如或去之。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

【翻译】
祭祀,是要表示心意和思慕的感情。心情变化感动,郁积不顺畅,不能没有时机表达。所以#-666aa;在欢欣和睦的时候,忠臣孝子也会因心情变化感动而有所表达。他们所表达的,是颇大的感动。没有适当的礼仪,心意就受委屈,他表达心意的感情就不痛快而觉得不足,就是因为这些礼的仪节欠缺了而不具备。先圣王于是为这感情而建立文制,让#-666aa;尊敬应尊敬的#-666aa;,亲爱应亲爱的人,这个意义就能表达了。所以说:祭祀,是要表示心意和思慕的感情。忠信爱敬的表达,礼节文饰的盛大,如果不是圣人,不能知道。圣人明白知道祭祀是什么,士君子安心实行,官员持守祭祀,百姓以祭祀成为习俗。祭祀在君子,就是做人之道,在百姓,就是鬼#-666nn;的事情。所以祭祀中使用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的乐器,演奏《韶》、《夏》、《頀》、《武》、《汋》、《桓》、《箾》、《象》的乐曲,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变化喜乐的文制。穿粗麻布的丧#-666hh;,用粗劣的手杖,居于草庐,吃粥,坐卧于柴草,头枕于土块上,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变化哀痛的文制。#-666kk;队的师旅有编制,刑法有等级,刑罚没有不和罪行相称的,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憎恶的文制。祭祀前要卜筮,看日期预测吉凶,斋戒沐浴,修饰清理祠庙,安排祭祀席位的小桌子和席子,安排祭祀鬼#-666nn;用的祭品,诉说祭祀的祷词,好像有人享用那样。祭品聚集好都用来祭祀,好像有人品尝那样。不必拿爵器的人举出爵器,主人有自己的酒器,好像有人饮酒那样。宾客离开,主人拜别,然后返回,更换丧#-666hh;,在座位上哭,好像有人离开了那样。这些仪节,又悲哀!又恭敬!侍奉死去的人好像侍奉在世的人,侍奉已死亡的人好像侍奉生存的人,祭祀对象陈述出来没有形影,但是这些礼仪就成为文制。
原文 | 翻译 |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愅诡唈僾而不能无时至焉。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彼其所至者,甚大动也;案屈然已,则其于志意之情者惆然不嗛,其于礼节者阙然不具。故先王案为之立文,尊尊亲亲之义至矣。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故钟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頀》《武》,《汋》、《桓》、《箾》、简《象》,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喜乐之文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哀痛之文也。师旅有制,刑法有等,莫不称罪,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敦恶之文也。卜筮视日、斋戒、修涂、几筵、馈荐、告祝,如或飨之。物取而皆祭之,如或尝之。毋利举爵,主人有尊,如或觞之。宾出,主人拜送,反,易服,即位而哭,如或去之。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 | 祭祀,是要表示心意和思慕的感情。心情变化感动,郁积不顺畅,不能没有时机表达。所以#-666aa;在欢欣和睦的时候,忠臣孝子也会因心情变化感动而有所表达。他们所表达的,是颇大的感动。没有适当的礼仪,心意就受委屈,他表达心意的感情就不痛快而觉得不足,就是因为这些礼的仪节欠缺了而不具备。先圣王于是为这感情而建立文制,让#-666aa;尊敬应尊敬的#-666aa;,亲爱应亲爱的人,这个意义就能表达了。所以说:祭祀,是要表示心意和思慕的感情。忠信爱敬的表达,礼节文饰的盛大,如果不是圣人,不能知道。圣人明白知道祭祀是什么,士君子安心实行,官员持守祭祀,百姓以祭祀成为习俗。祭祀在君子,就是做人之道,在百姓,就是鬼#-666nn;的事情。所以祭祀中使用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的乐器,演奏《韶》、《夏》、《頀》、《武》、《汋》、《桓》、《箾》、《象》的乐曲,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变化喜乐的文制。穿粗麻布的丧#-666hh;,用粗劣的手杖,居于草庐,吃粥,坐卧于柴草,头枕于土块上,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变化哀痛的文制。#-666kk;队的师旅有编制,刑法有等级,刑罚没有不和罪行相称的,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憎恶的文制。祭祀前要卜筮,看日期预测吉凶,斋戒沐浴,修饰清理祠庙,安排祭祀席位的小桌子和席子,安排祭祀鬼#-666nn;用的祭品,诉说祭祀的祷词,好像有人享用那样。祭品聚集好都用来祭祀,好像有人品尝那样。不必拿爵器的人举出爵器,主人有自己的酒器,好像有人饮酒那样。宾客离开,主人拜别,然后返回,更换丧#-666hh;,在座位上哭,好像有人离开了那样。这些仪节,又悲哀!又恭敬!侍奉死去的人好像侍奉在世的人,侍奉已死亡的人好像侍奉生存的人,祭祀对象陈述出来没有形影,但是这些礼仪就成为文制。 |
【原文注释】
〔1〕愅:通“革”,改变。愅诡:心情变化感动。唈:心情郁积不顺畅。
〔2〕至:表达。
〔3〕案:于是。屈:委屈心意。指没有礼仪来表达,心意受委屈。
〔4〕惆:失意,不痛快。嗛:不足。
〔5〕简:衍文。
〔6〕敦:逼迫,引申为很憎恶。
〔7〕视日: 看日期预测吉凶。
〔8〕修涂:涂,通“除”。修饰清理祠庙。
〔9〕几筵:古时席地而坐,小桌子叫几,用来铺坐的席子叫筵。
〔10〕馈荐:馈,对鬼#-666nn;的祭祀。荐,祭品。
〔11〕告祝:告,诉说。祝,祭祀的祷词。
〔12〕飨:享用。
〔13〕取:通“聚”。
〔14〕觞:饮酒。
扩展阅读
【解读】
这是说祭祀是表示心意和思慕之情,是忠信爱敬的极致,然后才有礼节的文貌。礼节中的用品、食品、程序,都是配#-666ff;#-666aa;的心情变化而设计,由此而成为一套文制。所以明白祭祀的意义,才知道礼不是无意义的动作,而是和内在心情配#-666ff;的。不明白的以为是侍奉鬼#-666nn;,是迷信,君子才明白真正的意义在于生存的#-666aa;。荀子要复兴的礼,是真正有意义的礼,而不只是个空架子。没有礼,这个对#-666aa;敬始慎终的意义无所寄托,意义也就会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