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荀子》 » 性恶篇 第二十三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原文解释

【原文】

人之性恶,其善者note-name:伪1伪:#-666aa;为的意思。指人的努力。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note-name:疾2疾:同“嫉”,嫉妒的意思。恶焉,顺是,故残贼note-name:残贼3残贼:伤害。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note-name:文理4文理:条理,秩序。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note-name:礼义之道5礼义之道:道,同“导”。指用礼义教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666aa;的性是恶的,而所谓善的,是#-666aa;为努力。现在的#-666aa;性,有生下来而贪好私利的,顺着这个性,会出现争夺,而辞让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嫉妒、憎恨的,顺着这个性,会有对人的伤害,而忠信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有耳目的欲望,有喜欢声色欲望的,顺着这个性,会有#-666gg;乱出现,而人的礼义文理秩序就消失了。这样,由人的性,顺着人的情,一定会出现互相争夺,有#-666ff;乎冒犯名#-666dd;的混乱文理秩序情况出现,最后归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老师法制的教化,礼义的教导,然后才会有辞让的德行出现,#-666ff;乎文理秩序,最后归于治理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

原文翻译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666aa;的性是恶的,而所谓善的,是#-666aa;为努力。现在的#-666aa;性,有生下来而贪好私利的,顺着这个性,会出现争夺,而辞让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嫉妒、憎恨的,顺着这个性,会有对人的伤害,而忠信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有耳目的欲望,有喜欢声色欲望的,顺着这个性,会有#-666gg;乱出现,而人的礼义文理秩序就消失了。这样,由人的性,顺着人的情,一定会出现互相争夺,有#-666ff;乎冒犯名#-666dd;的混乱文理秩序情况出现,最后归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老师法制的教化,礼义的教导,然后才会有辞让的德行出现,#-666ff;乎文理秩序,最后归于治理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

【原文注释】

〔1〕#-666aa;为的意思。指人的努力。

〔2〕:同“嫉”,嫉妒的意思。

〔3〕残贼:伤害。

〔4〕文理:条理,秩序。

〔5〕礼义之道:道,同“导”。指用礼义教导。

扩展阅读

【解读】

由这段文字可见,荀子是由#-666aa;的礼义和#-666aa;性相对比而说性恶的。性之所以为恶,是因为#-666aa;生来而有好利等人性,而这些人性会令礼义辞让的德行消失。所以人如果要回归辞让礼义的德行,一定要教化人性才可以。这就是礼义和人性间的相互对反关系。所以如果礼义文理是善的,则人性就一定不是善的,而是恶的。礼义文理是理想,人性是现实,因为理想是善,所以才见到性的现实是恶。不是孤立而说性恶,而是由人顺着性而令礼义文理不存在,才说性是恶的。

所以荀子重点不是说人性是恶,不是想原谅人的恶习,以为恶习是正常的。荀子是想说人要成就礼义文理的理想,建立一个礼义文理的社会。近代中国人受西方文化影响,也用科学方法研究人性,出现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的人性观,不约而同都是向着人性恶的方向研究,都认为人性恶是正常的,人为自己的生存而活是正常的,人自私是正常的,人好逸恶劳是正常的,把一切荀子认为不理想的现实正常化,把人的恶习#-666ff;理化,还要拿荀子的话作为理据,相信这是荀子想不到的。其实这样的方向正是荀子反对的、想要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