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荀子》 » 性恶篇 第二十三 >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原文解释

【原文】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note-name:愿1愿:向往。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note-name:无之中2无之中:中,指#-666aa;本身。人本身没有。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note-name:势3势:权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一切想成为善的#-666aa;,都是因为#-666aa;性恶。因为微薄的向往丰厚的,丑陋的向往美丽的,狭窄的向往广阔的,贫穷的向往富有的,贫贱的向往尊贵的。如果#-666aa;自己本身没有的,就一定要在外面寻求。所以富有的人不向往财富,尊贵的人不向往权势,如果人本身就有,一定不会在外面寻求。由此看来,人之所以想成为善的人,是因为人性恶了。现在的人性,本来没有礼义,所以努力学习而要求能够有礼义。人性本来不知道礼义,所以加以思虑学习,而要求知道礼义。这样,由人天生来说,人没有礼义,不知道礼义。人如果没有礼义就会乱,不知道礼义就会违背礼义。这样,由人天性来说,悖乱是在于自己本身。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

原文翻译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一切想成为善的#-666aa;,都是因为#-666aa;性恶。因为微薄的向往丰厚的,丑陋的向往美丽的,狭窄的向往广阔的,贫穷的向往富有的,贫贱的向往尊贵的。如果#-666aa;自己本身没有的,就一定要在外面寻求。所以富有的人不向往财富,尊贵的人不向往权势,如果人本身就有,一定不会在外面寻求。由此看来,人之所以想成为善的人,是因为人性恶了。现在的人性,本来没有礼义,所以努力学习而要求能够有礼义。人性本来不知道礼义,所以加以思虑学习,而要求知道礼义。这样,由人天生来说,人没有礼义,不知道礼义。人如果没有礼义就会乱,不知道礼义就会违背礼义。这样,由人天性来说,悖乱是在于自己本身。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

【原文注释】

〔1〕:向往。

〔2〕无之中:中,指#-666aa;本身。人本身没有。

〔3〕:权势。

扩展阅读

【解读】

这段文字直接就#-666aa;想成为善,而证明#-666aa;性恶,最有推理趣味,但问题却最大。荀子说性恶,只相对于性和礼义而言,这个意思也是最明显的。#-666aa;想成为善,是孟子说性善的说法。孟子说人想成就正义过于生存,是孟子想证明人性善;荀子就说人想成为善,是反证人最初没有善。但这个“没有善”,是不是就是恶呢?这大有问题。只由没有善说,未必就是恶。好像没有正数,未必一定是负数。不富贵的人,未必一定就是贫贱的人。所以没有善不一定就是恶,而没有善而想成为善,这个“想”,根据孟子的说法,不可不说是善的。现在荀子是由人想成为善,来证明性恶,可见荀子只是在人想成为善和现实上没有善,这二者关系中来说恶。即是由想成为善,反照出尚未有善的现实是恶。好像人因为有富贵的观念在意念中,有所羡慕,才自知自己是贫贱的。所以荀子其实也是想人成为善,而不是要证明人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