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曾国藩家书》 >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原文解释

原文(一)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翻译(一)

儿子国藩跪禀父母亲大#-666aa;万福金安:

原文(二)

正月八日恭庆祖父母双寿。男去腊作寿屏二架,今年同乡送寿对者五人,拜寿来客四十人。早面四席,晚酒三席,未吃晚酒者,于十七日、二十日补请二席。又请人画《椿萱重荫图》,观者无不叹羡。

翻译(二)

正月八日,恭敬地庆贺祖父母双寿。儿子去年冬天做了寿屏两架,今年同乡送寿对的五#-666aa;,拜寿的来宾四十#-666aa;。早面四席,晚酒三席,没有吃晚酒的,于十七日和二十日补请两席。又请#-666aa;画了一幅《椿萱重荫图》,看到此画的人没有不赞叹羡慕的。

原文(三)

男身体如常。新年应酬太繁,几至日不暇给,媳妇及孙儿女俱平安。

翻译(三)

儿子身体如常。新年应酬太多,几乎是一天到晚应接不暇,媳妇及孙儿女都平安。

原文(四)

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六弟信。四弟欲偕季弟从汪觉庵师游,六弟欲偕九弟至省城读书。男思大人家事日烦,必不能常在家熟照管诸弟,且四弟天分平常,断不可一日无师,讲书改诗文,断不可一课耽搁。伏望堂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即命四弟、季弟从觉庵师,其束脩(xiū) 〖束脩: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 银,男于八月付回,两弟自必加倍发奋矣。六弟实不羁 〖不羁:比喻不拘小节,不受约束的性格。〗 之才,乡间孤陋寡闻,断不足以启其见识而坚其心志。且少年英锐之气不可久挫,六弟不得入学,即挫之矣;欲进京而男阻之,再挫之矣;若又不许肆业省城,则毋乃太挫其锐气乎?伏望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即命六弟、九弟下省读书。其费用男于二月间付银二十两至金竺虔家。

翻译(四)

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和六弟的信。四弟想跟季弟一起跟从汪觉庵老师游学,六弟想跟九弟到省城读书。儿子想父母大#-666aa;家里的事越来越烦杂,不能经常在家塾学堂照管几位弟弟,并且四弟天#-666dd;平常,一定不可以一天没有老师讲解课文和修改诗文,一定不可以耽搁一课。请父母大#-666aa;就听从儿子的请求,叫四弟和季弟从觉庵老师,他们的学费,儿子在八月汇款回来,两位弟弟自然会更加发奋学习了。六弟实际是一个不愿受约束的#-666aa;才,由于乡里条件差、见闻少,一定不能够启迪他的见识,坚定他的志向。并且年轻人有一股锐气,不可以久受挫折,他不能入学,已是挫折了;想进京了又阻止他,再次受挫折;如果又不准他去省城读书,不是太挫他的锐气了吗?希望父母大人听从儿子等人的请求,叫六弟和九弟到省城读书。他们的学费儿子在二月间付二十两给金竺虔家里。

原文(五)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 [[蒸蒸:像气柱一样上升,比喻一团和气。]] 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伏望大人察男之志,即此敬禀叔父大人,恕不另具。六弟将来必为叔父克家之子,即为吾族光大门弟,可喜也。谨述一二,余俟续禀。

翻译(五)

家庭和睦,那福泽自然产生,如果一家之中,哥哥说了的话,弟弟无不奉行,弟弟有请求,哥哥总是答应,充满和气而家道不兴旺的,从来没有见过。相反的,如果不失败,也从来没有见过。希望大#-666aa;体谅儿子的心志,就以这封信禀告叔父大#-666aa;,恕我不另写了。六弟将来必定是叔父家能承提家事和祖业的#-666aa;,为我们族上争光,可喜可贺。谨向大人禀告,其余的容以后再禀告。

原文翻译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儿子国藩跪禀父母亲大#-666aa;万福金安:

正月八日恭庆祖父母双寿。男去腊作寿屏二架,今年同乡送寿对者五人,拜寿来客四十人。早面四席,晚酒三席,未吃晚酒者,于十七日、二十日补请二席。又请人画《椿萱重荫图》,观者无不叹羡。

正月八日,恭敬地庆贺祖父母双寿。儿子去年冬天做了寿屏两架,今年同乡送寿对的五#-666aa;,拜寿的来宾四十#-666aa;。早面四席,晚酒三席,没有吃晚酒的,于十七日和二十日补请两席。又请#-666aa;画了一幅《椿萱重荫图》,看到此画的人没有不赞叹羡慕的。

男身体如常。新年应酬太繁,几至日不暇给,媳妇及孙儿女俱平安。

儿子身体如常。新年应酬太多,几乎是一天到晚应接不暇,媳妇及孙儿女都平安。

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六弟信。四弟欲偕季弟从汪觉庵师游,六弟欲偕九弟至省城读书。男思大人家事日烦,必不能常在家熟照管诸弟,且四弟天分平常,断不可一日无师,讲书改诗文,断不可一课耽搁。伏望堂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即命四弟、季弟从觉庵师,其束脩(xiū) 〖束脩: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 银,男于八月付回,两弟自必加倍发奋矣。六弟实不羁 〖不羁:比喻不拘小节,不受约束的性格。〗 之才,乡间孤陋寡闻,断不足以启其见识而坚其心志。且少年英锐之气不可久挫,六弟不得入学,即挫之矣;欲进京而男阻之,再挫之矣;若又不许肆业省城,则毋乃太挫其锐气乎?伏望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即命六弟、九弟下省读书。其费用男于二月间付银二十两至金竺虔家。

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和六弟的信。四弟想跟季弟一起跟从汪觉庵老师游学,六弟想跟九弟到省城读书。儿子想父母大#-666aa;家里的事越来越烦杂,不能经常在家塾学堂照管几位弟弟,并且四弟天#-666dd;平常,一定不可以一天没有老师讲解课文和修改诗文,一定不可以耽搁一课。请父母大#-666aa;就听从儿子的请求,叫四弟和季弟从觉庵老师,他们的学费,儿子在八月汇款回来,两位弟弟自然会更加发奋学习了。六弟实际是一个不愿受约束的#-666aa;才,由于乡里条件差、见闻少,一定不能够启迪他的见识,坚定他的志向。并且年轻人有一股锐气,不可以久受挫折,他不能入学,已是挫折了;想进京了又阻止他,再次受挫折;如果又不准他去省城读书,不是太挫他的锐气了吗?希望父母大人听从儿子等人的请求,叫六弟和九弟到省城读书。他们的学费儿子在二月间付二十两给金竺虔家里。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 [[蒸蒸:像气柱一样上升,比喻一团和气。]] 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伏望大人察男之志,即此敬禀叔父大人,恕不另具。六弟将来必为叔父克家之子,即为吾族光大门弟,可喜也。谨述一二,余俟续禀。

家庭和睦,那福泽自然产生,如果一家之中,哥哥说了的话,弟弟无不奉行,弟弟有请求,哥哥总是答应,充满和气而家道不兴旺的,从来没有见过。相反的,如果不失败,也从来没有见过。希望大#-666aa;体谅儿子的心志,就以这封信禀告叔父大#-666aa;,恕我不另写了。六弟将来必定是叔父家能承提家事和祖业的#-666aa;,为我们族上争光,可喜可贺。谨向大人禀告,其余的容以后再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