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中草药大全》 » 种类 » 果实种子类 > 牛蒡子

牛蒡子

全拼: Niubangzi

〖别名〗

恶实,鼠粘子,大力子,牛子,鼠尖子。

〖来源〗

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L.的干燥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

二年生草本,#guoxue666-com;1~2m。根粗壮,肉质,圆锥形。茎直立。上部多#-666dd;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基生叶大形,丛生,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长20~50cm,宽15~40cm,先端钝,具刺尖,基部常为心形,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cm,花序梗长3~7cm,表面有浅沟,密被细毛;总苞球形,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钩曲;花小,红紫色,均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先端5浅裂,聚药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黄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圆盘状,着生短刚毛状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灰褐色,具纵棱,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666dd;布〗

常栽培。野生者,多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林边和村镇附近。#-666dd;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

〖采制〗

7~8月果实呈灰褐色时,分批采摘,堆积2~3天,暴晒,脱粒,扬净,再晒至全干。

〖药材性状〗

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化学成分〗

本品含新牛蒡乙素、牛蒡苷、牛蒡苷元、牛蒡酚、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糖等成分。

〖药理〗

抗菌抗病毒;降血糖;降压;抗肾病;轻度利尿,泻下。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666ii;能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666hh;:煎汤,5~1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666mm;#-666hh;

〖附方〗

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666ff;,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3g。(《经验方》)

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15g。柽柳煎汤,调下立透。(《本草汇言》)

治皮肤风热,遍身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6g,日二#-666hh;。(《养生必用方》)

治风肿斑毒作痒: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各15g。为末,每服9g,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治斑疹时毒及痄腮肿痛:牛蒡子、柴胡、连翘、川贝母、荆芥各6g。水煎服。(《本草汇言》)

牛蒡子插图牛蒡子插图

下一篇:化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