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丁
全拼: Kudiding
〖别名〗
地丁,地丁草,紫花地丁,扁豆秧。
【来源
】
罂粟科植物紫堇Corydalis bungeanaTurcz. 的干燥全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基本无毛。根细直,长3~10cm,少分枝,淡黄棕色。茎3~4条,丛生。茎生叶互生;叶柄长0.4~4cm;叶片长1.5~3.5cm,灰绿色,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裂片倒卵形,上部常2浅裂成3齿。总状花序顶生,长1~6.5cm,果期可达12cm;苞片叶状,羽状深裂;花梗长1~3mm;萼片2枚,小,早落;花淡紫色,长10~12mm;花瓣4,外轮2瓣先端兜状,中下部狭细成距,距长4.5~6.5mm,内轮2瓣形小;雄蕊6,每3枚花丝合生,形成2束;子房狭椭圆形,外被柔毛。蒴果狭扁椭圆形,长1.2~2cm,花柱宿存,内含种子7~12枚。种子扁球形,直径1.5~2mm,黑色,表面光滑,具白色膜质种阜。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于旷野、宅旁草丛中或丘陵、山坡疏林下。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山东、河南等地。
〖采制〗
夏季花果期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本品含消旋的和右旋的紫堇醇灵碱、乙酰紫堇醇灵碱、四氢黄连碱、原阿片碱、右旋异紫堇醇灵碱、四氢刻叶紫堇明碱、二氢血根碱、乙酰异紫堇醇 灵碱。
〖药理〗
在体外对甲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对葡萄球菌、八叠球菌亦有抑制作用;对副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抑制作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时疫感冒,咽喉肿痛,疔疮肿痛,痈疽发背,痄腮丹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附方〗
〔1〕治麻疹热毒:苦地丁9g,连翘12g,菊花9g。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2〕治水痘:苦地丁6g,甘草3g。水煎服。(南药《中草药学》)
〔3〕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苦地丁、茵陈各15g。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4〕治痢疾:苦地丁配火线草、地榆。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5〕治疔疮肿痛,蜂窝组织炎,丹毒:鲜苦地丁,捣烂外敷;或苦地丁15g,蒲公英30g,连翘、野菊花各15g,黄芩9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6〕治指头感染初起,淋巴管炎(红丝疔)红肿热痛:苦地丁、野菊花各30g。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7〕治湿热疮疡:苦地丁、金银花、蒲公英各3g,大青叶9g。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