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中草药大全》 » 种类 » 茎、藤及木类 > 皂角刺

皂角刺

全拼: Zaojiaoci

〖别名〗

皂荚刺,天丁明,皂角针,皂针。

〖来源〗

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Lam.的棘刺

〖植物形态〗

见“皂角”项下。

〖采制〗

全年均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切片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完整的棘刺为主刺及1~2次#-666dd;枝的棘刺,扁圆柱状,长5~18cm,基部粗8~12mm,末端尖锐;#-666dd;枝刺螺旋形排列,与主刺成60°~80°,向周围伸出。一般长1~7cm;于次#-666dd;枝上又常有更小的刺,分枝刺基部内侧常呈小阜状隆起;全体紫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

〖化学成分〗

含槲皮素、非瑟素、黄颜木素、无色花青素、棕榈酸等成分。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肝、胃经。

#-666ii;能主治〗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用法用量〗

#-666hh;: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醋煎涂;或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疮痈已溃者及孕妇#-666mm;#-666hh;

〖附方〗

治乳痈:皂角刺(半烧带生)15g,真蚌粉9g。上药研细。每#-666hh;3g,酒调下。(《仁斋直指方》)

治产后乳汁不泄:皂角刺、蔓荆子各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温酒服6g。(《袖珍方》)

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3g,温酒调下。(《纲目》引《熊氏妇#-666aa;良方补遗》)

治乳汁不足:皂角刺、王不留行各6g,黄芪15g,猪蹄2只。煎煮至肉烂,去药渣,吃肉喝汤。(《安徽中草药》)

治鼻咽癌:皂刺和皂角树枝360g。煎汤至黄酒色,每日服3次,分2日服完。(《抗癌本草》)

皂角刺插图

下一篇:干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