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中草药大全》 » 种类 » 其他植物类 > 天竺黄

天竺黄

全拼: Tianzhuhuang

〖别名〗

竹黄,天竹黄、竹膏,竹糖。

〖来源〗

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McClure 或华思劳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Rendle 等秆内的#-666dd;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

〖采制〗

秋、冬二季采收,砍取竹竿,剖取竹黄,晾干。

〖药材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片块或颗粒。大小不一。表面灰蓝色、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洁白色,半透明,略带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吸湿性强。气微,味淡。

〖化学成#-666dd;

含多糖、氨基酸、竹红菌素A、竹红菌素B、竹红菌素C、甘露醇、硬脂酸、竹黄色素A、竹黄色素B、竹黄色素C。

〖性味归经〗

甘,寒。归心、肝经。

#-666ii;能主治〗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用于热病#-666nn;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

〖用法用量〗

#-666hh;:煎汤,5~10g;或入丸、散;研末,每次0.6~1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

无湿热痰火者慎#-666hh;,脾虚胃寒便溏者#-666mm;#-666hh;

〖附方〗

治哮喘即发:陈皮3g,半夏(制)、竹黄各4.5g,麻黄(先煎去沫)2.1g,苏子1.8g,沉香(研末冲药)1.2g,细辛1.5g,炙甘草1.8g,加生姜二片煎。(《不知医必要》麻黄苏子汤)

治小儿疳积:雄黄(研,水飞)、天竺黄各6g,牵牛末3g,上同再研,面糊为丸,粟米大。每服二至五丸,食后,薄荷汤下。大者加丸数。(《小儿药证直诀》牛黄丸)

治鼻衄不止:天竺黄、川芎各0.3g,防己15g,上三味,捣研为散。每服3g,新汲水调下。肺损吐血,用药6g,生面3g,水调下。并食后服。(《圣济总录》天竺黄散)

掺口疮:天竺黄、月石各等#-666dd;,冰片少许。为末掺之。(《景岳全书》)

天竺黄插图

下一篇:饴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