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庄子》 » 杂篇 » 外物 >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木与木相摩而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昬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火,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原文解释

外物不可必〔1〕,故龙逢〔2〕诛,比干〔3〕戮,箕子〔4〕狂,恶来〔5〕死,桀纣〔6〕亡。#-666aa;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7〕,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8〕#-666aa;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9〕忧而曾参〔10〕悲。木与木相摩则然〔11〕,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12〕,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13〕,乃焚大槐〔14〕。有甚忧两陷〔15〕而无所逃,螴蜳〔16〕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暋沉屯〔17〕,利害相摩,生火甚多〔18〕,众#-666aa;焚和,月固不胜火〔19〕,于是乎有僓然〔20〕而道尽〔21〕

【注释】

〔1〕外物不可必:外在的事物不可能有客观确定性的标准。

〔2〕龙逢:姓关,夏代贤臣。

〔3〕比干;殷纣王叔父,因忠谏而被挖心。

〔4〕箕子:殷纣王的庶叔,劝谏纣王不从,箕子因而佯狂避祸。

〔5〕恶来:殷纣王的媚臣。

〔6〕桀纣:桀,夏代的最后一个君主,名履癸,为商汤所灭。纣,殷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被周武王打败而自焚身亡。

〔7〕苌弘死于蜀:苌弘是周景王、周敬王时刘文公的大夫。刘氏与晋国的范氏世代通婚,晋卿内讧时苌弘协助范氏惨遭失败,晋卿赵鞅因此而讨伐周王室。周敬王二十八年,周人不得不杀了苌弘。蜀是东周地名,并非现在的四川。

〔8〕血三年而化碧:因苌弘纯属屈死,所以有化碧之说。证明苌弘精诚,感动了天地,因而出现了奇迹。

〔9〕孝己:殷#guoxue666-com;宗的儿子,受后母虐待,忧苦而死。

〔10〕曾参:字子舆,孔门弟子中年龄最小,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11〕相摩则然:摩即摩擦。然通燃,燃烧。

〔12〕絯(hài):通“骇”,惊动。

〔13〕水中有火:指雨中有雷电。

〔14〕焚大槐:雷电焚烧了大槐树。

〔15〕两陷:指人心陷于阴阳之间的矛盾而焦虑不安。

〔16〕螴(chén)蜳(chún):螴,不安。蜳,亦作“茕”,忧虑。蜳都是虫名,喻指如虫般的蠕动而不安宁。

〔17〕慰暋沈屯:慰通“郁”。暋(mǐn)即闷。沉,深。屯,难。形容心悬时沉闷艰难的心理状态。

〔18〕心火甚多:这里的心火和中医的说法不同,是指心理上的因着急而上火。

〔19〕众人焚和,月固不胜火:众人着急上火而忧心如焚,伤害了心中的平和之气。月指人心的清凉之气,喻指水的清明,不胜即水不能胜火。

〔20〕僓然:颓然。

〔21〕道尽:自然而然的天性丧失,中途夭折,不能尽天年,是对前述九人的批评。

【翻译】

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客观的不变的确定性的标准。所以关龙逢被杀,比干被挖心,箕子不得不通过装疯来避祸,恶来死于武王伐纣战争中,桀和纣作为一代国君也不能逃避国破#-666aa;亡的命运。君主没有不希望他的臣子尽忠竭智的,但尽忠的#-666aa;却未必能受到君主的信任。所以伍子胥的尸体被扔进长江上漂流,苌弘屈死在东周的蜀地,他的血保藏了三年之后,因精诚感动天地而化成碧玉。但那又怎么样呢!父母没有不希望子女尽孝的,但是,在礼仪教化下的孝顺未必就是真正的爱,所以,孝己忧苦而曾参悲伤。木与木相摩擦就会燃烧,金与火放置一起烧炼就会熔化。阴阳二气交错运行,就连天地也会惊恐起来,于是雷霆发作,雨中带电,殛焚大树。有的#-666aa;由于忧虑过度,而陷入利害两端的自相矛盾之中,这是在政治生活中讨饭吃的人无可逃避的必然现象,怵惕不安,却终于一事无成,心就像悬在天地之间一样,一天到晚忧郁沉闷,在得失之间斤斤计较,利害冲突,内心焦灼甚多,众人都跟着忧心如焚,伤害了心中的平和之气,清明的自然之心不能克制焦躁的心火,于是乎精#-666nn;上崩溃不算,连身躯也不能够依天命所赐而享尽天年,一个个中年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