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左传》 » 文公 > 文公十五年

文公十五年原文解释

原文(一)

(经)

翻译(一)

(经)

原文(二)

十有五年春,季孙行父如晋。

翻译(二)

十五年春,季孙行父去晋国。

原文(三)

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

翻译(三)

三月,宋司马华孙来我国结盟。

原文(四)

夏,曹伯来朝

翻译(四)

夏,曹文公来我国朝见。

原文(五)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翻译(五)

齐国#-666aa;送回公孙敖的灵柩。

原文(六)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翻译(六)

六月辛丑朔,发生日食。击鼓,用牺牲祭祀社#-666nn;

原文(七)

单伯至自齐。

翻译(七)

单伯从齐国来我国。

原文(八)

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

翻译(八)

晋郤缺率领#-666kk;队攻打蔡国。戊申,攻入蔡国。

原文(九)

秋,齐人侵我西鄙。

翻译(九)

秋,齐国#-666aa;侵袭我国西部边境。

原文(十)

季孙行父如晋。

翻译(十)

季孙行父去晋国。

原文(十一)

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

翻译(十一)

冬十一月,诸侯在扈地结盟。

原文(十二)

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

翻译(十二)

十二月,齐国#-666aa;把子叔姬送回我国。

原文(十三)

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

翻译(十三)

齐懿公侵袭我国西部边境,于是攻打曹国,进入曹都外城。

原文(十四)

(传)

翻译(十四)

(传)

原文(十五)

十五年春,季文子如晋,为单伯与子叔姬故也。

翻译(十五)

十五年春,季文子去晋国,是为了单伯与子叔姬被齐国拘#-666mm;的事。

原文(十六)

三月,宋华耦来盟,其官皆从之。书曰“宋司马华孙”,贵之也。公与之宴,辞曰:“君之先臣督,得罪于宋殇公,名在诸侯之策。臣承其祀,其敢辱君?请承命于亚旅。”鲁人以为敏。

翻译(十六)

三月,宋华耦来我国结盟,他的属官都跟着他。《春秋》记载说“宋司马华孙”,是表示尊重他。文公宴请他,他辞谢说:“国君的先臣华督,得罪了宋殇公,名字记载在诸侯的简策上。臣子承继他的祭祀,怎么敢使君王蒙受耻辱?请让我在亚旅那儿承受命令。”鲁国#-666aa;认为他对答敏捷。

原文(十七)

夏,曹伯来朝,礼也。诸侯五年再相朝,以修王命,古之制也。

翻译(十七)

夏,曹文公来朝见,这是#-666ff;乎礼的。诸侯隔五年再次互相朝见,以重温周王的命令,这是古代的制度。

原文(十八)

齐人或为孟氏谋,曰:“鲁,尔亲也。饰棺置诸堂阜,鲁必取之。”从之。卞人以告。惠叔犹毁以为请,立于朝以待命。许之,取而殡之。齐人送之。书曰:“齐人归公孙敖之丧。”为孟氏,且国故也。葬视共仲

翻译(十八)

齐国有#-666aa;为孟氏谋划,说:“鲁国,是你的亲属。把公孙敖的棺木装饰好放在堂阜,鲁国一定会来搬取。”孟氏听从了这一建议。卞邑的大夫把这事通报国内。惠叔仍然悲哀过度地求文公允许运回棺柩,站在朝廷上等候命令。文公同意了,取回棺木停葬。齐国派#-666aa;护送。《春秋》记载说:“齐国#-666aa;送回公孙敖的灵柩。”是为了孟氏,也是为了国家的缘故。依同安葬#-666cc;仲的礼仪安葬公孙敖。

原文(十九)

声己不视,帷堂而哭。襄仲欲勿哭,惠伯曰:“丧,亲之终也。虽不能始,善终可也。史佚有言曰:‘兄弟致美。’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子无失道,何怨于人?”襄仲说,帅兄弟以哭之。

翻译(十九)

声己不肯去看棺木,在堂下帷外哭泣。襄仲想不去哭丧,惠伯说:“丧事,是对待亲#-666aa;的终结。虽不能有一个好的开端,有一个好的结束也是可以的。史佚有句话说:‘兄弟之间各自致力做到完美。’救济贫乏、祝贺喜庆、慰问灾祸、祭祀恭敬、丧事悲哀,感情虽然不同,都不要断绝互相之间的爱,这是对待亲#-666aa;的道德。你只要没有丧失道德,怨恨别#-666aa;什么呢?”襄仲觉得他说得不错,带领兄弟去哭丧。

原文(二十)

他年,其二子来,孟献子爱之,闻于国。或谮之曰:“将杀子。”献子以告季文子。二子曰:“夫子以爱我闻,我以将杀子闻,不亦远于礼乎?远礼不如死。”一人门于句鼆,一人门于戾丘,皆死。

翻译(二十)

过了些年,公孙敖在莒国生的两个儿子来到鲁国,孟献子对他们很喜爱,国内的#-666aa;都知道。有#-666aa;诬陷二#-666aa;,对孟献子说:“这两个人打算杀死你。”孟献子把这事告诉了季文子。二人说:“他以爱我们闻名,我们却以打算杀死他闻名,这不也是远离了礼吗?远离礼还不如死。”一个在句鼆守门,一个在戾丘守门,都战死了。

原文(二十一)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礼也。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以昭事神、训民、事君,示有等威,古之道也。

翻译(二十一)

六月辛丑朔,发生日食,击鼓,用牺牲祭祀社#-666nn;,这是不#-666ff;乎礼的。发生日食,天子为之废食撤乐,在社庙中击鼓,诸侯用玉帛在社庙中祭祀,在朝廷上击鼓,以表明敬奉#-666nn;明、教训#-666aa;民、事奉君王,表示威仪的差别,这是古代的规矩。

原文(二十二)

齐人许单伯请而赦之,使来致命。书曰“单伯至自齐”,贵之也。

翻译(二十二)

齐国#-666aa;同意了单伯要子叔姬回国的请求而赦免了他,派他来我国传达这一命令。《春秋》记载说“单伯从齐国来我国”,是表示尊重他。

原文(二十三)

新城之盟,蔡人不与。晋郤缺以上军、下军伐蔡,曰:“君弱,不可以怠。”戊申,入蔡,以城下之盟而还。凡胜国,曰“灭之”;获大城焉,曰“入之”。

翻译(二十三)

新城盟会,蔡国#-666aa;没有参加。晋郤缺率领上#-666kk;、下#-666kk;攻打蔡国,说:“国君幼小,不可以懈怠。”戊申,攻入蔡国,与蔡国订立了城下之盟后撤兵。凡是占领了一个国家,称为“灭之”;攻入大城,称为“入之”。

原文(二十四)

秋,齐人侵我西鄙,故季文子告于晋。

翻译(二十四)

秋,齐国#-666aa;侵袭我国西部边境,所以季文子去向晋国报告。

原文(二十五)

冬十一月,晋侯、宋公、卫侯、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扈,寻新城之盟,且谋伐齐也。齐人赂晋侯,故不克而还。于是有齐难,是以公不会。书曰:“诸侯盟于扈。”无能为故也。凡诸侯会,公不与,不书,讳君恶也。与而不书,后也。

翻译(二十五)

冬十一月,晋灵公、宋昭公、卫成公、蔡庄侯、陈灵公、郑穆公、许昭公、曹文公在扈地结盟,重温在新城盟会的旧好,并且商议攻打齐国。齐国#-666aa;给晋灵公送礼,所以没有战胜就撤兵回国。这时候有齐国侵袭我国的祸难,所以文公没有参加盟会。《春秋》记载说:“诸侯在扈地结盟。”这是因为诸侯没有什么作为的缘故。凡是诸侯相会,我国国君不参加就不记载,这是讳言国君过错。参加了而不记载,是因为迟到了。

原文(二十六)

齐人来归子叔姬,王故也。

翻译(二十六)

齐国#-666aa;把子叔姬送回我国,是因为周匡王命令的缘故。

原文(二十七)

齐侯侵我西鄙,谓诸侯不能也。遂伐曹,入其郛,讨其来朝也。季文子曰:“齐侯其不免乎!己则无礼,而讨于有礼者,曰:‘女何故行礼!’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难以免矣。《诗》曰:‘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在《周颂》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不畏于天,将何能保?以乱取国,奉礼以守,犹惧不终,多行无礼,弗能在矣!”

翻译(二十七)

齐懿公侵袭我国西部边境,是因为他认为诸侯无所作为的缘故。并因此而攻打曹国,进入曹都外城,讨伐曹文公来我国朝见的事。季文子说:“齐懿公恐怕不能免于祸难吧!自己行事无礼,而去讨伐有礼的#-666aa;,说:‘你为什么要做有礼的事!’礼是用来顺#-666hh;上天的,表现的是上天的规律。自己违反上天行事,反而因此而讨伐别#-666aa;,他难免有祸难了。《诗》说:‘为何互相不畏惧,甚而不知畏上天?’君子不虐待幼小的与卑贱的#-666aa;,就是因为畏惧上天。在《周颂》中说:‘畏惧上天的威力,所以能把福禄保。’不畏惧上天,能保得住什么?通过动乱取得君位,按照礼义来保持它,还怕没有好结果,多做不#-666ff;乎礼义的事,就不能得到善终了!”

原文翻译

(经)

(经)

十有五年春,季孙行父如晋。

十五年春,季孙行父去晋国。

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

三月,宋司马华孙来我国结盟。

夏,曹伯来朝。

夏,曹文公来我国朝见。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齐国#-666aa;送回公孙敖的灵柩。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六月辛丑朔,发生日食。击鼓,用牺牲祭祀社#-666nn;

单伯至自齐。

单伯从齐国来我国。

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

晋郤缺率领#-666kk;队攻打蔡国。戊申,攻入蔡国。

秋,齐人侵我西鄙。

秋,齐国#-666aa;侵袭我国西部边境。

季孙行父如晋。

季孙行父去晋国。

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

冬十一月,诸侯在扈地结盟。

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

十二月,齐国#-666aa;把子叔姬送回我国。

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

齐懿公侵袭我国西部边境,于是攻打曹国,进入曹都外城。

(传)

(传)

十五年春,季文子如晋,为单伯与子叔姬故也。

十五年春,季文子去晋国,是为了单伯与子叔姬被齐国拘#-666mm;的事。

三月,宋华耦来盟,其官皆从之。书曰“宋司马华孙”,贵之也。公与之宴,辞曰:“君之先臣督,得罪于宋殇公,名在诸侯之策。臣承其祀,其敢辱君?请承命于亚旅。”鲁人以为敏。

三月,宋华耦来我国结盟,他的属官都跟着他。《春秋》记载说“宋司马华孙”,是表示尊重他。文公宴请他,他辞谢说:“国君的先臣华督,得罪了宋殇公,名字记载在诸侯的简策上。臣子承继他的祭祀,怎么敢使君王蒙受耻辱?请让我在亚旅那儿承受命令。”鲁国#-666aa;认为他对答敏捷。

夏,曹伯来朝,礼也。诸侯五年再相朝,以修王命,古之制也。

夏,曹文公来朝见,这是#-666ff;乎礼的。诸侯隔五年再次互相朝见,以重温周王的命令,这是古代的制度。

齐人或为孟氏谋,曰:“鲁,尔亲也。饰棺置诸堂阜,鲁必取之。”从之。卞人以告。惠叔犹毁以为请,立于朝以待命。许之,取而殡之。齐人送之。书曰:“齐人归公孙敖之丧。”为孟氏,且国故也。葬视共仲。

齐国有#-666aa;为孟氏谋划,说:“鲁国,是你的亲属。把公孙敖的棺木装饰好放在堂阜,鲁国一定会来搬取。”孟氏听从了这一建议。卞邑的大夫把这事通报国内。惠叔仍然悲哀过度地求文公允许运回棺柩,站在朝廷上等候命令。文公同意了,取回棺木停葬。齐国派#-666aa;护送。《春秋》记载说:“齐国#-666aa;送回公孙敖的灵柩。”是为了孟氏,也是为了国家的缘故。依同安葬#-666cc;仲的礼仪安葬公孙敖。

声己不视,帷堂而哭。襄仲欲勿哭,惠伯曰:“丧,亲之终也。虽不能始,善终可也。史佚有言曰:‘兄弟致美。’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子无失道,何怨于人?”襄仲说,帅兄弟以哭之。

声己不肯去看棺木,在堂下帷外哭泣。襄仲想不去哭丧,惠伯说:“丧事,是对待亲#-666aa;的终结。虽不能有一个好的开端,有一个好的结束也是可以的。史佚有句话说:‘兄弟之间各自致力做到完美。’救济贫乏、祝贺喜庆、慰问灾祸、祭祀恭敬、丧事悲哀,感情虽然不同,都不要断绝互相之间的爱,这是对待亲#-666aa;的道德。你只要没有丧失道德,怨恨别#-666aa;什么呢?”襄仲觉得他说得不错,带领兄弟去哭丧。

他年,其二子来,孟献子爱之,闻于国。或谮之曰:“将杀子。”献子以告季文子。二子曰:“夫子以爱我闻,我以将杀子闻,不亦远于礼乎?远礼不如死。”一人门于句鼆,一人门于戾丘,皆死。

过了些年,公孙敖在莒国生的两个儿子来到鲁国,孟献子对他们很喜爱,国内的#-666aa;都知道。有#-666aa;诬陷二#-666aa;,对孟献子说:“这两个人打算杀死你。”孟献子把这事告诉了季文子。二人说:“他以爱我们闻名,我们却以打算杀死他闻名,这不也是远离了礼吗?远离礼还不如死。”一个在句鼆守门,一个在戾丘守门,都战死了。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礼也。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以昭事神、训民、事君,示有等威,古之道也。

六月辛丑朔,发生日食,击鼓,用牺牲祭祀社#-666nn;,这是不#-666ff;乎礼的。发生日食,天子为之废食撤乐,在社庙中击鼓,诸侯用玉帛在社庙中祭祀,在朝廷上击鼓,以表明敬奉#-666nn;明、教训#-666aa;民、事奉君王,表示威仪的差别,这是古代的规矩。

齐人许单伯请而赦之,使来致命。书曰“单伯至自齐”,贵之也。

齐国#-666aa;同意了单伯要子叔姬回国的请求而赦免了他,派他来我国传达这一命令。《春秋》记载说“单伯从齐国来我国”,是表示尊重他。

新城之盟,蔡人不与。晋郤缺以上军、下军伐蔡,曰:“君弱,不可以怠。”戊申,入蔡,以城下之盟而还。凡胜国,曰“灭之”;获大城焉,曰“入之”。

新城盟会,蔡国#-666aa;没有参加。晋郤缺率领上#-666kk;、下#-666kk;攻打蔡国,说:“国君幼小,不可以懈怠。”戊申,攻入蔡国,与蔡国订立了城下之盟后撤兵。凡是占领了一个国家,称为“灭之”;攻入大城,称为“入之”。

秋,齐人侵我西鄙,故季文子告于晋。

秋,齐国#-666aa;侵袭我国西部边境,所以季文子去向晋国报告。

冬十一月,晋侯、宋公、卫侯、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扈,寻新城之盟,且谋伐齐也。齐人赂晋侯,故不克而还。于是有齐难,是以公不会。书曰:“诸侯盟于扈。”无能为故也。凡诸侯会,公不与,不书,讳君恶也。与而不书,后也。

冬十一月,晋灵公、宋昭公、卫成公、蔡庄侯、陈灵公、郑穆公、许昭公、曹文公在扈地结盟,重温在新城盟会的旧好,并且商议攻打齐国。齐国#-666aa;给晋灵公送礼,所以没有战胜就撤兵回国。这时候有齐国侵袭我国的祸难,所以文公没有参加盟会。《春秋》记载说:“诸侯在扈地结盟。”这是因为诸侯没有什么作为的缘故。凡是诸侯相会,我国国君不参加就不记载,这是讳言国君过错。参加了而不记载,是因为迟到了。

齐人来归子叔姬,王故也。

齐国#-666aa;把子叔姬送回我国,是因为周匡王命令的缘故。

齐侯侵我西鄙,谓诸侯不能也。遂伐曹,入其郛,讨其来朝也。季文子曰:“齐侯其不免乎!己则无礼,而讨于有礼者,曰:‘女何故行礼!’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难以免矣。《诗》曰:‘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在《周颂》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不畏于天,将何能保?以乱取国,奉礼以守,犹惧不终,多行无礼,弗能在矣!”

齐懿公侵袭我国西部边境,是因为他认为诸侯无所作为的缘故。并因此而攻打曹国,进入曹都外城,讨伐曹文公来我国朝见的事。季文子说:“齐懿公恐怕不能免于祸难吧!自己行事无礼,而去讨伐有礼的#-666aa;,说:‘你为什么要做有礼的事!’礼是用来顺#-666hh;上天的,表现的是上天的规律。自己违反上天行事,反而因此而讨伐别#-666aa;,他难免有祸难了。《诗》说:‘为何互相不畏惧,甚而不知畏上天?’君子不虐待幼小的与卑贱的#-666aa;,就是因为畏惧上天。在《周颂》中说:‘畏惧上天的威力,所以能把福禄保。’不畏惧上天,能保得住什么?通过动乱取得君位,按照礼义来保持它,还怕没有好结果,多做不#-666ff;乎礼义的事,就不能得到善终了!”

扩展阅读

【注释】

十有五年:公元前612年。

华孙:名耦,华为氏。

曹伯:曹文公。

扈:见文公七年注。

齐侯:齐懿公。

【注释】

贵之:诸侯大夫聘问一般称名,今加以官职,故云贵之。

督:华督,华耦曾祖,于桓公二年杀宋殇公。

策:简策。

亚旅:杜注“上大夫”。

【注释】

孟氏:公孙敖为庆父之子,孟氏。

饰棺:古#-666aa;于死#-666aa;的棺木灵车依不同身份有不同装饰,称饰棺。堂阜:见庄公九年注。

卞:杜注:“鲁卞邑大夫。”时邑大夫例呼为“#-666aa;”。卞,见僖公十七年注。

毁:哀毁。指居丧期间悲哀过甚使容颜损害。惠叔为公孙敖之子,因公孙敖未葬,故时仍未行卒哭变#-666hh;之礼,哀毁如初。

为孟氏:孟氏世为鲁卿。

国故:孟氏是国之公族。

#-666cc;仲:即庆父。

【注释】

声己:公孙敖次妻,惠伯之母。视:视其柩。

帷堂:古#-666aa;死,尸置堂中小敛,四周围以帷幕,称帷堂。这里是说声己在堂下哭,怨恨公孙敖,不欲见其尸,故在帷外哭。

虽不能始:谓公孙敖抢襄仲妻事。

史佚:见僖公十五年注。

致美:各尽其美。

【注释】

其二子:穆伯在莒国所生二子。

孟献子:即仲孙蔑,鲁大夫。

门:守门。杜注云:“句鼆、戾丘,鲁邑。有寇攻门,二子御之而死。”

【注释】

训民:教训#-666aa;民。

等威:威仪之等差。

【注释】

君弱:指晋灵公尚未成年。

胜国:谓绝其社稷,有其土地。

获大城:攻入大城,但不取其地而回。

【注释】

晋侯:晋灵公。宋公:宋昭公。卫侯:卫成公。蔡侯:蔡庄侯。陈侯:陈灵公。郑伯:郑穆公。许男:许昭公。曹伯:曹文公。

有齐难:即下文齐国侵袭鲁国事。

【注释】

无礼:指扣押天子使臣,攻打无罪之国。

所引诗见《诗·小雅·雨无正》。

所引诗见《诗·周颂·我将》。

以乱取国:指齐懿公杀舍自立。

在:即“终”,善终。

下一篇:文公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