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茶经》 » 目录 » 四之器 >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原文解释

【原文】

note-name:漉1漉:向下渗透。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note-name:苔秽腥涩2苔秽腥涩:熟铜、铁极易氧化。熟铜氧化后变成苔藓一样的绿色,有毒。铁氧化后变成紫红色,有腥味、涩味。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note-name:缣3缣:用双丝织成的细绢。以缝之,纽翠钿note-name:纽翠钿4纽翠钿:用翠钿来装饰纽。翠钿:翠玉做成的首饰或装饰物。以缀之。又作绿油囊note-name:绿油囊5绿油囊:用绿色涂有油的绢子做成的一种可防水的袋子。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漉水囊,和平常用的一样,用生铜铸造框架,以免沾水后会附着铜绿和污垢,使水染上腥涩味道。因为熟铜易氧化,会生成铜绿和污垢;用铁会生成铁锈,使水变得腥涩。隐居在山林中的#-666aa;,也有用竹或木制作。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所以用生铜做。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圆筒形,再裁剪碧绿绢缝制,缀上翠钿作装饰。再用绿色涂有油的绢子做成一种可防水的袋子,用来存放漉水囊。漉水囊的直径五寸,柄长一寸五#-666dd;。(漉水囊也称三衣六物。三衣者外衣、中衣、下衣,另加缽、坐具、漉水囊#-666ff;为六物。在陆羽之前,漉水囊并非煮茶必需用具,而只用于僧#-666aa;中。野外水井、溪泉之中常有一些小虫,僧#-666aa;在饮用之前,一定要过滤掉才行。过滤后还要仔细查看滤过的水中是否还有小虫子,有的话就要把虫子放回取水处。一般出门超过五天或行程超过二十里地,就要带上漉水囊。漉水囊用过之后,要悬挂起来,一是为了晾干,二是防止被污染。在寺院里生活的人,对漉水囊的使用和存放都非常熟悉,而陆羽曾在寺院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对此自然是谙熟于心。不过陆羽对于漉水囊的保护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做一个油布袋来装盛——也许不是陆羽#-666ll;创,而是他见过的行脚僧人用的方法。)

原文翻译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漉水囊,和平常用的一样,用生铜铸造框架,以免沾水后会附着铜绿和污垢,使水染上腥涩味道。因为熟铜易氧化,会生成铜绿和污垢;用铁会生成铁锈,使水变得腥涩。隐居在山林中的#-666aa;,也有用竹或木制作。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所以用生铜做。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圆筒形,再裁剪碧绿绢缝制,缀上翠钿作装饰。再用绿色涂有油的绢子做成一种可防水的袋子,用来存放漉水囊。漉水囊的直径五寸,柄长一寸五#-666dd;。(漉水囊也称三衣六物。三衣者外衣、中衣、下衣,另加缽、坐具、漉水囊#-666ff;为六物。在陆羽之前,漉水囊并非煮茶必需用具,而只用于僧#-666aa;中。野外水井、溪泉之中常有一些小虫,僧#-666aa;在饮用之前,一定要过滤掉才行。过滤后还要仔细查看滤过的水中是否还有小虫子,有的话就要把虫子放回取水处。一般出门超过五天或行程超过二十里地,就要带上漉水囊。漉水囊用过之后,要悬挂起来,一是为了晾干,二是防止被污染。在寺院里生活的人,对漉水囊的使用和存放都非常熟悉,而陆羽曾在寺院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对此自然是谙熟于心。不过陆羽对于漉水囊的保护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做一个油布袋来装盛——也许不是陆羽#-666ll;创,而是他见过的行脚僧人用的方法。)

【原文注释】

〔1〕:向下渗透。

〔2〕苔秽腥涩:熟铜、铁极易氧化。熟铜氧化后变成苔藓一样的绿色,有毒。铁氧化后变成紫红色,有腥味、涩味。

〔3〕:用双丝织成的细绢。

〔4〕纽翠钿:用翠钿来装饰纽。翠钿:翠玉做成的首饰或装饰物。

〔5〕绿油囊:用绿色涂有油的绢子做成的一种可防水的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