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以湖州上,(湖州,生长城县顾渚山谷,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儒师二坞,白茅山悬脚岭,与襄州、荆州、义阳郡同;生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啄木岭,与寿州同。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与金州、梁州同。)常州次,(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生圈岭善权寺,石亭山,与舒州同。)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宣州,生宣城县雅山,与蕲州同;太平县生上睦、临睦,与黄州同。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歙州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润州、苏州又下。(润州,江宁县生傲山;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原文解释
【原文】
浙西1浙西:唐乾元元年(758),设立浙江西道、浙江东道两度节度使方镇,并把江南西道的宣、饶、池州归为浙西节度使。浙江西道简称浙西。辖境大致在今天的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南、浙江富春江以北以西、江西番阳湖东北角一带。节度使驻润州,即今天的江苏镇江市。,以湖州
2湖州:辖境大致是今天的浙江湖州市、长兴、安吉、德清东部一带。唐天宝初更名为吴兴郡,唐乾元初夏称湖州。《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紫笋茶。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湖州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上,(湖州,生长城县
3长城县:即现在的浙江长兴县。顾渚山
4顾渚山:唐代又称为顾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长城县顾山,县西北四十二里。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渚紫笋茶,役公三万#-666aa;,累月方毕。”《新唐书·地理志》载:“顾山有茶,以供贡。”唐裴汶《茶述》中把此茶和蒙顶、蕲阳茶一起视为上等贡品。谷,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儒师二坞
5山桑、儒师二坞:在今长兴县境。唐代在“山桑、獳狮二坞”附近建有山桑、儒师二寺。獳狮和儒师是写法不同的同一个地方。,白茅山
6白茅山:茅同“茆”,白茅山即指白茆山,《同治湖州府志》记载说其位于长兴县西北七十里。悬脚岭
7悬脚岭:位于今天的浙江长兴县西北一带。悬脚岭为长兴县与宜兴的#-666dd;界地,境会亭就位于这里。,与襄州、荆州、义阳郡同;生凤亭山
8凤亭山:《明一统志》载其“在长兴县西北五十里,相传古时有凤栖息在此”。伏翼阁
9伏翼阁:《明一统志》记载了长兴县的伏翼涧,说它“在长兴县西三十九里,涧中多产伏翼”。、飞云
10飞云:飞云寺,位于长兴县的飞云山,南朝宋元徽五年(476)建寺。、曲水
11曲水:曲水寺,不详,唐#-666aa;刘商作有《曲水寺枳实》诗。二寺,啄木岭
12啄木岭:《吴兴掌故集》提到它位于长兴,“县西北六十里,山多啄木鸟”。,与寿州同。生安吉
13安吉:唐初属桃州,旋废置。唐麟德元年(664)重设,属湖州。即现在的浙江湖州安吉县。、武康
14武康:南朝宋时属扬州吴兴郡,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二县山谷,与金州、梁州同。)常州
15常州:唐武德三年(620)更毗陵郡为常州,治所位于晋陵县。辖境大致在现在的江苏常州、武进、无锡、宜兴、江阴等市县。次,(常州义兴县
16义兴县:汉阳羡县,唐代属常州,就是江苏宜兴。常州产出的贡茶是宜兴紫笋茶,又叫作阳羡紫笋茶。《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做常州刺史的时候,“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666aa;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唐大历间,遂设立茶舍于罨画溪。唐裴汶《茶述》把义兴茶列为全国第二类贡品。,生君山
17君山:位于宜兴县南二十里处,旧名荆南山,位于荆溪之南。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生圈岭善权寺
18善权寺:唐代羊士谔有《息舟荆溪,入阳羡南山,游善权寺,呈李#-666ii;曹巨》诗:“结缆兰香渚,柴东上连冈。”宜兴的丁蜀镇有兰渚,地处县东南。善权,相传为尧舜禹时的隐士。,石亭山
19石亭山:是宜兴城南一小山,明王世贞《石亭山居记》载“城南之五里……其#guoxue666-com;与延袤皆不能里计”。,与舒州同。)宣州
20宣州:唐武德三年(620)更宣城郡名为宣州,治宣城县,即今安徽宣州,辖境大致位于今安徽长江以南,郎溪、广德以西,旌德以北,东至以东一带。、杭州21、睦州22、歙州23下,(宣州,生宣城县雅山24,与蕲州同;太平县25生上睦、临睦26,与黄州同。杭州,临安27、于潜28二县生天目山29,与舒州同。钱塘30生天竺、灵隐31二寺;睦州生桐庐县32山谷;歙州生婺源33山谷;与衡州同。)润州34、苏州35又下。(润州,江宁县36生傲山;苏州,长洲县37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

【翻译】
浙西一带出产的茶,以湖州的为极品,(湖州长城县顾渚山谷产的茶与峡州、光州出产的茶类似;山桑、儒师二坞、白茅山悬脚岭产的茶与襄州、荆州、义阳郡的类似;凤亭山伏翼阁、飞云寺、曲水寺、啄木岭产的茶和寿州的类似。安吉县和武康县出产的茶与金州、梁州的类似。)常州产出的品质差些,(常州义兴县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产的茶和荆州、义阳郡类似;圈岭善权寺、石亭山出产的茶和舒州的类似。)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产出的次一些,(宣州宣城县雅山出的茶和蕲州的类似;太平县上睦、临睦出的茶与黄州的类似;杭州临安县、于潜县天目山出的茶与舒州的类似。钱塘天竺寺、灵隐寺、睦州桐庐县山谷、歙州婺源山谷出的茶和衡州的类似。)润州、苏州出的又次一些。(润州江宁县傲山,苏州长洲县洞庭山出的茶和金州、蕲州、梁州的类似。)
原文 | 翻译 |
浙西,以湖州上,(湖州,生长城县顾渚山谷,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儒师二坞,白茅山悬脚岭,与襄州、荆州、义阳郡同;生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啄木岭,与寿州同。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与金州、梁州同。)常州次,(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生圈岭善权寺,石亭山,与舒州同。)宣州、杭州21、睦州22、歙州23下,(宣州,生宣城县雅山24,与蕲州同;太平县25生上睦、临睦26,与黄州同。杭州,临安27、于潜28二县生天目山29,与舒州同。钱塘30生天竺、灵隐31二寺;睦州生桐庐县32山谷;歙州生婺源33山谷;与衡州同。)润州34、苏州35又下。(润州,江宁县36生傲山;苏州,长洲县37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 | 浙西一带出产的茶,以湖州的为极品,(湖州长城县顾渚山谷产的茶与峡州、光州出产的茶类似;山桑、儒师二坞、白茅山悬脚岭产的茶与襄州、荆州、义阳郡的类似;凤亭山伏翼阁、飞云寺、曲水寺、啄木岭产的茶和寿州的类似。安吉县和武康县出产的茶与金州、梁州的类似。)常州产出的品质差些,(常州义兴县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产的茶和荆州、义阳郡类似;圈岭善权寺、石亭山出产的茶和舒州的类似。)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产出的次一些,(宣州宣城县雅山出的茶和蕲州的类似;太平县上睦、临睦出的茶与黄州的类似;杭州临安县、于潜县天目山出的茶与舒州的类似。钱塘天竺寺、灵隐寺、睦州桐庐县山谷、歙州婺源山谷出的茶和衡州的类似。)润州、苏州出的又次一些。(润州江宁县傲山,苏州长洲县洞庭山出的茶和金州、蕲州、梁州的类似。) |
【原文注释】
〔1〕浙西:唐乾元元年(758),设立浙江西道、浙江东道两度节度使方镇,并把江南西道的宣、饶、池州归为浙西节度使。浙江西道简称浙西。辖境大致在今天的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南、浙江富春江以北以西、江西番阳湖东北角一带。节度使驻润州,即今天的江苏镇江市。
〔2〕湖州:辖境大致是今天的浙江湖州市、长兴、安吉、德清东部一带。唐天宝初更名为吴兴郡,唐乾元初夏称湖州。《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紫笋茶。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湖州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
〔3〕长城县:即现在的浙江长兴县。
〔4〕顾渚山:唐代又称为顾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长城县顾山,县西北四十二里。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渚紫笋茶,役公三万#-666aa;,累月方毕。”《新唐书·地理志》载:“顾山有茶,以供贡。”唐裴汶《茶述》中把此茶和蒙顶、蕲阳茶一起视为上等贡品。
〔5〕山桑、儒师二坞:在今长兴县境。唐代在“山桑、獳狮二坞”附近建有山桑、儒师二寺。獳狮和儒师是写法不同的同一个地方。
〔6〕白茅山:茅同“茆”,白茅山即指白茆山,《同治湖州府志》记载说其位于长兴县西北七十里。
〔7〕悬脚岭:位于今天的浙江长兴县西北一带。悬脚岭为长兴县与宜兴的#-666dd;界地,境会亭就位于这里。
〔8〕凤亭山:《明一统志》载其“在长兴县西北五十里,相传古时有凤栖息在此”。
〔9〕伏翼阁:《明一统志》记载了长兴县的伏翼涧,说它“在长兴县西三十九里,涧中多产伏翼”。
〔10〕飞云:飞云寺,位于长兴县的飞云山,南朝宋元徽五年(476)建寺。
〔11〕曲水:曲水寺,不详,唐#-666aa;刘商作有《曲水寺枳实》诗。
〔12〕啄木岭:《吴兴掌故集》提到它位于长兴,“县西北六十里,山多啄木鸟”。
〔13〕安吉:唐初属桃州,旋废置。唐麟德元年(664)重设,属湖州。即现在的浙江湖州安吉县。
〔14〕武康:南朝宋时属扬州吴兴郡,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15〕常州:唐武德三年(620)更毗陵郡为常州,治所位于晋陵县。辖境大致在现在的江苏常州、武进、无锡、宜兴、江阴等市县。
〔16〕义兴县:汉阳羡县,唐代属常州,就是江苏宜兴。常州产出的贡茶是宜兴紫笋茶,又叫作阳羡紫笋茶。《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做常州刺史的时候,“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666aa;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唐大历间,遂设立茶舍于罨画溪。唐裴汶《茶述》把义兴茶列为全国第二类贡品。
〔17〕君山:位于宜兴县南二十里处,旧名荆南山,位于荆溪之南。
〔18〕善权寺:唐代羊士谔有《息舟荆溪,入阳羡南山,游善权寺,呈李#-666ii;曹巨》诗:“结缆兰香渚,柴东上连冈。”宜兴的丁蜀镇有兰渚,地处县东南。善权,相传为尧舜禹时的隐士。
〔19〕石亭山:是宜兴城南一小山,明王世贞《石亭山居记》载“城南之五里……其#guoxue666-com;与延袤皆不能里计”。
〔20〕宣州:唐武德三年(620)更宣城郡名为宣州,治宣城县,即今安徽宣州,辖境大致位于今安徽长江以南,郎溪、广德以西,旌德以北,东至以东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