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言
忆与严十定隅(曾槷)坐园〔1〕,谈及开元、天宝间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传奇〔2〕。寻客燕台,亡友毛玉斯谓排场近熟,因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3〕,优伶皆久习之。后又念情之所锺,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4〕,而唐#-666aa;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5〕,因#-666ff;用之,专为钗#-666ff;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诸同#-666aa;颇赏之〔6〕。乐#-666aa;请是本演习,遂传于时〔7〕。盖经十馀年,三易稿而始成,予可谓乐此不疲矣〔8〕。
史载杨妃多污乱事〔9〕。予撰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10〕。而中间点染处,多采《天宝遗事》、《杨妃全传》〔11〕。若一涉秽迹,恐妨风教,绝不阑入,览者有以知予之志也〔12〕。今载《长恨歌、传》,以表所由〔13〕,其杨妃本传、外传及《天宝遗事》诸书,既不便删削,故概置不录焉〔14〕。
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15〕。予自惟文采不逮临川,而恪守韵调,罔敢稍有逾越〔16〕。盖姑苏徐灵昭氏为今之周郎,尝论撰《九宫新谱》,予与之审音协律,无一字不慎也〔17〕。
曩作《闹#guoxue666-com;唐》、《孝节坊》诸剧,皆友人吴子舒凫为予评点〔18〕。今《长生殿》行世,伶人苦于繁长难演〔19〕,竟为伧辈妄加节改,关目都废〔20〕。吴子愤之,效《墨憨十四种》,更定二十八折〔21〕,而以虢国、梅妃别为饶戏两剧,确当不易〔22〕。且全本得其论文,发予意所涵蕴者实多〔23〕。#-666dd;两日唱演殊快。取简便,当觅吴本教习,勿为伧误可耳〔24〕。
是书义取崇雅,情在写真〔25〕。近唱演家改换有必不可从者,如增虢国承宠、杨妃忿争一段,作三家村妇丑态,既失蕴藉,尤不耐观〔26〕。其《哭像》折,以哭题名,如礼之凶奠,非吉祭也〔27〕。今满场皆用红衣,则情事乖违,不但明皇锺情不能写出,而阿监宫娥泣涕皆不称矣〔28〕。至于《舞盘》及末折演舞,原名《霓裳羽衣》,只须白袄红裙,便自当行本色〔29〕。细绎曲中舞节,当一二自具〔30〕。今有贵妃舞盘学《浣纱舞》,而末折仙女或舞灯、舞汗巾者,俱属荒唐,全无是处〔31〕。
洪昉思父识〔32〕
【注释】
〔1〕严十定隅:严曾槷,字定隅,馀杭监生。今存《雨堂诗》集。园:位于杭州东隅。为严定隅父严沆所筑。
〔2〕《沉香亭》传奇:唐代大诗人李白奉诏在沉香亭写成《清平调》。此传奇以李白为主角,敷演其生平事迹。
〔3〕燕台:本指战国时燕昭王招纳天下贤士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又称招贤台、贤士台。是君主、长官礼贤的典故。例言中活用典实,言其礼贤下士。亡友:死去的朋友。排场:本指场面铺张或铺张的场面。例言中指戏场或今之舞台。去:本为离开。例言作删除、除掉。《舞霓裳》:疑以《霓裳羽衣曲》为中心,着重铺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因《舞霓裳》已亡佚,除例言所谓“李泌辅肃宗中兴”的情节删去之外,其馀已无从知道,更难详细知道二者之异同所在。
〔4〕马嵬:地名。在陕西兴平县。安史乱起,唐玄宗奔蜀,途次马嵬驿,卫兵杀死杨国忠,玄宗被迫赐杨贵妃死,葬于马嵬坡。唐陈鸿《长恨歌传》即敷演此事。李商隐有《马嵬》诗。夙誓:原来的誓愿。
〔5〕玉妃归蓬莱仙院:玉妃,指杨玉环。白乐天《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有详细描述。明皇游月宫:因唐玄宗李隆基谥曰“至道大圣明孝皇帝”,故唐人诗文多称“明皇”。明皇游月宫事见郑棨《开天传信记》等唐人小说。
〔6〕钗#-666ff;情缘:金钗、钿盒是唐玄宗授给杨玉环的定情信物。题名:古人为纪念科场所谓“金榜题名”,或旅游行程,在石碑、壁面、亭柱上题记姓名。正所谓“题名所以识岁月之久近,行役之劳动,而寓感思于其中焉”。例言中则指《长生殿》题目名称。同人:本《易》卦名(《易·同人》),例言中指志同道合的友人。
〔7〕乐人:歌舞演奏艺人之泛称。例言中似指掌管音乐的官吏。请:请求;邀请。遂:于是。传:流传。
〔8〕始:作副词。犹方才。予:与“余”同音同义。第一人称,与吾、我同义。
〔9〕史载杨妃多污乱事:污乱,污秽#-666gg;乱。其实有史以来,封建统治者偏执“女色祸国”之说,将国家衰亡归罪于女子,试问杨贵妃何罪,抑或杨国忠何辜?御定正史完全站在其立场之上扬己抑人,褒贬失实!
〔10〕撰:编集;著作。止:作副词用。仅、只。为之:犹创作《长生殿》传奇。陈鸿《长恨歌传》:唐陈鸿为白居易长诗《长恨歌》所作的“传”,着重铺写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
〔11〕点染:修饰文字;写作。《天宝遗事》:指元人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杨妃全传》:指新、旧《唐书》中本传和北宋乐史所著《杨太真外传》。
〔12〕秽迹:污浊的行迹。风教(jiao):《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以“风教”指风俗教化。阑入:搀杂进去,搀杂而入。览者:观看的人;阅读的人。有以:犹有因,有道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