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长生殿》 > 作者生平 > 第2节

作者生平 第2节

康熙十二年(1673),二十九岁

与父母别居后,身困潦倒,“时至断炊”。

夏,以诗寄汪鹤孙,自述坎。

黄机请假迁葬居杭,秋,陪黄机游葛仙祠。

女之则生。

“三藩”中尚可喜以衰迈请归辽东,吴三桂、耿精忠亦疏请撤兵,清廷皆从之。

十一月,吴三桂举兵反清。

康熙十三年(1674),三十年

早春,再次赴北京,过扬州,入山东,抵京后,“栖遑无依”,以诗卷投在吏部任职的李天馥,李天馥大加赏识,遂安排馆舍,二人出同车,食同席,谈诗论文,“宵分不辍”。

七月,李天馥宴客,洪升赋诗,天馥嗟叹称善。重九,天馥招游,洪升酒酣落帽,浩然长啸,宾各侧目,天馥面对洪升狂态无所介意。

吴三桂于二月攻占长沙、岳州等地。

郑经于六月攻取泉州、漳州,后又克潮州。

康熙十四年(1675),三十一岁

洪升暮春离京返杭,道经开封,初夏入江南境。沿途均有诗作。

五月,编《啸月楼集》,黄机为之序。

秋,又赴京。李天馥以其诗送当时诗坛巨擘王士祯,士祯亦激赏之,并收洪升为弟子,“过从甚密”。

《沉香亭》传奇脱稿,将手稿送好友毛玉斯看,是为《长生殿》初名。

秋末,其父至京辩冤,寓居萧寺。与父及仲弟昌共度除夕。父子相聚,暂忘飘零之苦。其《送父》诗哀伤叹嗟,分外感人。

康熙十五年(1676),三十二岁

客居北京。

秋,仲弟昌侍父返杭,洪升送之,悲不自胜。作《送父》六首。

除夕,忆去岁与父兄欢聚,倍加伤感,见其《丙辰除夕》诗。

康熙十六年(1677),三十三岁

客居北京,更加困顿。

夏染病在床,避居禅房。时久与妻子黄兰次一北一南,分别日久,仅靠书信联系。秋,女儿夭折。

冬,绝计返杭。王士祯等赋诗送行。遂取道开封南返,沿途目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写下了《伴城书所见》等诗,记述乱离景象。

康熙十七年(1678),三十四岁

春,与其弟昌及妻女寓居武康(今属德清县)。

初夏后携家至京。

助陆次云辑《皇清诗选》。

正月,诏举博学鸿词料,洪升“未膺荐举”,陆次云深惜之。

自抵京,以卖文度日,虽贫甚而傲岸如故。

除夕,作《戊午除夕》诗抒发沦落之情。

子之震生。

康熙十八年(1679),三十五岁

元日,作《己未元日》诗,感叹身世。

冬,其父洪起鲛被诬,判为遣戍,其母连坐。但无人肯为解难。洪升哭告无门,“徒跣号泣”,昼夜兼程,赶回杭州。“长途四千里,一步一沾衣”(《稗畦集·南归》)。长途跋涉,又黑又瘦,令人哀叹。但在陪侍父母北上时,途中遇赦。

《沉香亭》因毛玉斯认为“排场近熟”,而删去李白,加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情节,改名曰《舞霓裳》,突出了杨贵妃。

康熙十九年(1680),三十六岁

春,他送父母回杭州。旋又赴京。

寒食,作《寒食》诗,自伤飘泊。

秋,吴仪一自奉天来京,假寓洪升处,尝论及《牡丹亭》。吴氏为洪升的议论叫绝。洪升卧病。

康熙二十年(1681),三十七岁

二月,洪升与王泽弘、宋荦游盘山,皆有诗纪游。洪升有《奉陪王昊庐先生游盘山八首》。又与泽弘结识盘山高僧智朴,领悟禅机。

又行经蓟州龙门、三河县、雷家庄诸地,三月至沙河,每到必有诗。《京东杂感》十首即缅怀明室,悼念民生疾苦。

冬,返杭省亲。

郑经于正月病卒。十月吴世杀。自吴三桂反清,至是八年,最终平息。

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十八岁

春初,其二弟洪昌卒。

秋,孙都生赴衡阳知县任;重阳后王泽弘南归,忍泪送别。洪升均有诗作送行。乔莱编《使粤集》竣,洪升为作跋。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三十九岁

二月,往游苏州。谒江苏巡抚余国柱于南京,欣然接受余的捐助,娶一邓姓苏州女子为妾,带到北京。他的一些友人纷纷作诗贺。其中蒋景祁赠诗云:“丈夫工顾曲,霓裳按图新。大妇和冰弦,小妇调朱唇。不道曲更苦,斯乐成天真。”(《出都留别》第七章之七《洪布衣思》,见《皇清诗选》卷五)可见黄兰次与邓氏相处融洽。当时,封建士大夫以此为风流韵事,洪升未能脱俗。

冬,往游开封,不久返京。

七月,郑克以台湾降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十岁

与黄虞稷、周在浚、阎若璩、万言、周篁、吴雯、佟世思、王嗣槐、沈日、李符、沈季友往来唱和,“月举一会”。

十一月,王士祯奉使祭告南海,洪升因往饯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十一岁

五月,御史钱钰疏劾山西巡抚穆尔赛,穆及山西藩司那鼎不久均被革职。这是当时以徐乾学为首的汉族官僚集团“南党”对以满族大学士明珠为首的满族官僚集团“北党”的斗争和掊击。洪升对钱钰着意颂美,作有《赠朗亭侍御》诗。

秋,释智朴寄赠黄精,洪升以诗相谢。

传奇《织锦记》(一作迦《文锦》、《织锦文记》)、杂剧《天涯泪》,作于去年冬至今年春夏,亦“以寓其思亲之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十二岁

正月,与钱钰观灯。

二月,“归里觐省”。高士奇、冯廷、徐嘉炎、毛奇龄、周以诗赠别。洪升作《长安》诗,“慨叹政事之违失”。途经济南,晤周在都、钱钰;过维扬,访汪鹤孙;又与孙枝蔚宴饮,欢甚,均有诗赠答。

三月,抵杭,广为交往。曾往访金张、张吉。

夏,至嘉兴。晤李良年。不久返杭。

秋,客游衢州。衢州为李之芳与耿精忠军相持之地,时遭水灾。洪升哀衢州人民之遭遇,伤自身之飘零,作《衢州杂感十首》,旋返杭,已在冬日。返杭后,以所作诗示朱溶,朱大惊服。

黄机卒。

康熙二十六年(1687),四十三岁

正月,朱溶、戴普成编成《稗畦集》,并为之序。

不久,赴苏州,晤邱象升;寄诗谢余国柱上年离京后对留京家人的赡赠。

夏,以诗上江苏巡抚赵士麟。旋赴江阴,寓知县陆次云署,甚受优礼。又与当地士子文人陶孚尹,文士沙张白、徐章、朱廷、赵鸣銮、盛树廉、惠润、邓镛、曹汾等,儒学教谕饶复亨、训导陈寅亮为友,赋诗、登山,“凭吊遗迹,悲慨身世”。

吴绮、钱澄之、余怀、宋实颖、曾灿、杨体元先后到江阴,洪升与之游处,作诗赠答。

除日,与陆次云同游君山,有诗纪事。

余国柱于二月迁武英殿大学士。

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十四岁

正月,自江阴赴京,朱廷赠诗、饯行。过武进,与孙凤仪、吴阐思共宴游。至江宁,寓王泽弘园。二月,经扬州,过高邮,结友赋诗。

改《舞霓裳》为《长生殿》,先后十年,三易其稿。同徐麟“审音协律,无一字不慎”,“传唱甚盛”。即洪升所谓:“盖经十馀年,三易稿而始成。”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