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平
清世祖福临顺治二年(1645),一岁
夏,清兵南下杭州。洪起鲛携妻黄氏避兵山中,暂居费姓农妇家。七月初一日早晨,在旭日东升的金色朝晖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儿就是洪升。
洪升出生后,无一块布做衣服,又无奶喂。
弥月返回杭州,几乎被清兵盘查夺走(见《啸月楼集》卷二《燕京客舍生日怀母作》)。
七月初二日,其中表妹黄兰次生。
其父母约皆十八岁。外祖父黄机三十四岁。
顺治三年(1646),二岁
黄机应乡试中式。
清兵于六月陷浙东,八月自浙入闽,隆武帝被俘遇难。十二月郑成功起兵海上以图恢复。
顺治四年(1647),三岁
黄机中进士,选庶吉士。
正月清兵攻破肇庆,永历帝奔桂林。
李自成旧部郝摇旗等与明将领何腾蛟联合,于十一月,大败清兵于全州。
四月,清松江提督吴胜兆计划复归明鲁王,事泄被诛,陈子龙、夏完淳等同时遇害。
顺治五年(1648),四岁
清江西总兵金声桓、广东提督李成栋于正月及四月先后降于永历帝。八月,永历帝还居肇庆。
湖南农民军围长沙;山西、陕西农民军纷纷攻击清兵。
顺治六年(1649),五岁
正月至三月,金声桓、何腾蛟、李成栋先后遇害、溺死。
十月,明鲁定西侯张名振等奉鲁王进驻舟山。
顺治七年(1650),六岁
季弟中令生。
八月,郑成功夺取金门、厦门。
十一月,清军连破广州、桂林,永历帝奔南宁。
顺治九年(1652),八岁
二月,孙可望迎永历帝至安龙府。
顺治十年(1653),九岁
幼年常偕弟妹于虞氏水香居嬉戏。
同中表妹黄兰次两小无猜,“编荆游憩”。
顺治十一年(1654),十岁
自幼爱读书,童年即能诗。父亲为他聘陆繁为师,爱业诗文。陆父明亡不降,在杭殉节,繁誓不仕清,其志节、学养对幼年洪升有很大影响,直至十三、四岁。
顺治十四年(1657),十三岁
黄兰次随父入燕,洪升“北望愁我心,踯躅俟还辙”(《啸月楼集》卷一《寄内》)。
十一月,因江南科场舞弊案,其表丈钱开宗被处以绞刑,家产妻子籍没。钱子肇修年仅八岁,亦被系入狱,不久释归。二人关系密切,洪升十分同情肇修。
顺治十五年(1658),十四岁
七月,郑成功与张煌言会师,北上屯驻舟山。
顺治十六年(1659),十五岁
洪升能诗,“早擅作者之林”。以本年为沈谦妇卒所作《为沈去矜先生悼亡四首》为最早。
从精通音韵的毛先舒学,刻苦攻读,得毛氏真传;又与师执柴绍炳、徐继恩、张丹、沈谦、张竞光游处,深受熏陶。
顺治十八年(1661),十七岁
正月,顺治帝死;子康熙继位。三月,郑成功进兵台湾,十二月收复台全境。七月,金圣叹等因“哭庙案”被诛。十二月,永历帝政权灭亡。
著《诗经韵注》。毛先舒为之作序,称赞洪升“穷极元古,旁参博稽”。毛氏和同乡陆圻、柴绍炳、丁澎、孙治、张丹、吴百朋、沈谦、虞黄昊、陈廷会合称“西泠十子”。他们意气相投、诗文相交,并以志节互勉,洪升受之熏陶,才学日进。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1662),十八岁
夏与陆次云泛舟西湖,遇雨,遂宿湖心亭。
四月,吴三桂在昆明绞死永历帝父子。五月,郑成功卒于台湾,其子郑经统率部属。
十一月,鲁王殂于台湾。
康熙二年(1663),十九岁
庄廷“明史狱”中,庄被戮尸,株连处死七十馀人。“西泠十子”中陆圻(字讲山)及其子陆寅、侄陆繁均株连入狱。五月被释后,陆圻出游不知所终。洪升曾作诗:“君问西泠陆讲山,飘然一钵竟忘还。乘云或化孤飞鹤,来往天台雁荡间。”(《答人》,见金埴《不下带编·杂缀兼诗话》卷二)充满对陆圻的敬羡之情。
黄兰次自燕京返。
十月,清兵攻陷金门、厦门。
康熙三年(1664),二十岁
七月初一,洪升生日,又同黄兰次成婚。黄兰次生于七月初二。二人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亲友家长以为“天作之合”。前来贺喜的文士各以“同生曲”为题,赋诗赞贺。并结集成书,名曰《同生曲》,其师陆繁为之写了一骈文序。后流布杭城,传为佳话。
七月初七,新婚燕尔,又是乞巧节,夫妇二人沉浸在蜜月绸缪之中。时宴于黄彦博宅,黄彦博已举进士,选庶吉士。
作《七夕·时新婚后》:“忆昔同衾未有期,逢秋愁说渡河时。从今闺阁常携手,翻笑双星惯别离。”(见《稗畦集》)正是二人忆少时情谊、论牛女传说及新婚愉悦心情的表露。
黄兰次归宁,洪升作《寄内》,述思念之情。
章培恒先生考证,《诗骚韵注》成书于是时。
康熙四年(1665),二十一岁
黄彦博卒,作《遥哭黄泰征妇翁七首》。
季弟中令于秋日随父入燕,作《别弟》诗。
康熙五年(1666),二十二岁
洪升与二弟洪昌(字殷仲)借寓南屏山僧舍读书。同读的还有陆寅,“日与论文”,非常欢洽。
秋,作《秋日南屏怀王丹麓》套曲,是有年代记述的最早散曲作品。初露才华。
康熙六年(1667),二十三岁
与张台柱、张云锦、陈蕴亨、赵瑜及毛玉斯游处。
十一月十七日,与李式玉、丁潆、沈叔培、陆繁、张振孙、周禹吉宴集张竞光宅,欢甚。
频年来,臣吏贪污、横征暴敛,民生困苦。
康熙七年(1668),二十四岁
初春,洪升由杭州赴北京国子监,开始了艰难的仕途奔波。沈谦诸人以诗赠行。
自镇江北渡,至盱眙、泗州,渡淮遇雪。过灵璧,过丛台、钜鹿,渡滹沱河,皆有诗。入京后,目睹明王孙沦落失魄,作《夏日偶感》、《王孙行》等诗。
顾炎武辑刻“逆诗”案,罗知名之士三百多人。十月“狱始解”。
康熙八年(1669),二十五岁
四月,康熙帝亲至国子监祭奠孔子,洪升作《恭逢皇上视学释奠先圣敬赋四十韵》,对皇上驾临热情赞颂。翌日,随孔疏圻入宫恭进谢表,每人均得到一份赏赐,作《太和门早朝四首》等诗。庆幸激动之馀,自伤不遇。并于季秋南返。归途赋诗多首,如《北归杂感四首》、《归舟作》等诗,写失意苦闷之情。
康熙九年(1670),二十六岁
正月至二月,好友柴绍炳、沈谦卒。
夏天,二弟洪昌赴京。寂寞之际外出游历。先游天雄,过济宁,至张秋,自秋冬至明春,往来于冀鲁豫的恩县、大名、长垣、滑县、县、淇县。目击履践,增长了见识,了解了民生疾苦。
康熙十年(1671),二十七岁
春自天雄返杭州。寻又游严州、越中。
秋,往游开封。久留当涂。因受其父姬妾谗构,又家遭盗劫,故有时遭“天伦之变”及“家难”之说。
康熙十一年(1672),二十八岁
春,与表弟钱肇修同游芜湖。肇修赴京,洪升赴大梁,取道江宁,二月经滁州至淮西。在大梁(开封)穷愁落魄,熬及年终,又回到杭州,至除夕,竟独处一室,孤灯寒,《壬子除夕》则“将其幽戚之情”化作含泪的诗句。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