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传习录》 » 卷上 » 薛侃录 >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曰:“何谓知学?”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原文解释

原文(一)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翻译(一)

薛侃问:“专注于德行的涵养而不讲求学问上的研究,如果把私欲认作天理,那怎么办呢?”

原文(二)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翻译(二)

先生说:“#-666aa;必须先懂得学习。讲习求学也是为了德行的涵养,而不讲习求学只因为存养天性的志向不坚定。”

原文(三)

曰:“何谓知学?”

翻译(三)

薛侃说:“怎么样算是知道学习?”

原文(四)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翻译(四)

先生说:“你姑且谈一谈为什么要学习?又该学习些什么?”

原文(五)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翻译(五)

薛侃说:“曾经听先生教诲,学习就是学习存天理。心的本体就是天理,所以只要自己的内心没有私念,就能体察认识天理。”

原文(六)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翻译(六)

先生说:“这样的话只要克制自己把私欲去除就够了,还担心什么不明白天理、私欲呢?”

原文(七)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翻译(七)

薛侃说:“害怕的正是认不清这些私欲。”

原文(八)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note-name:是非之心,人皆有之1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666aa;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翻译(八)

先生说:“这还是志向不够坚定。如果志向坚定的话,眼睛、耳朵只会集中在这上面,哪会有认不清私欲的道理?‘是非之心,#-666aa;皆有之’,不需从外面去寻求。讲习求学也只是体察自己的内心所见到的东西,难不成还可以去心外另寻他见?”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原文翻译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薛侃问:“专注于德行的涵养而不讲求学问上的研究,如果把私欲认作天理,那怎么办呢?”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先生说:“#-666aa;必须先懂得学习。讲习求学也是为了德行的涵养,而不讲习求学只因为存养天性的志向不坚定。”

曰:“何谓知学?”

薛侃说:“怎么样算是知道学习?”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先生说:“你姑且谈一谈为什么要学习?又该学习些什么?”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薛侃说:“曾经听先生教诲,学习就是学习存天理。心的本体就是天理,所以只要自己的内心没有私念,就能体察认识天理。”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先生说:“这样的话只要克制自己把私欲去除就够了,还担心什么不明白天理、私欲呢?”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薛侃说:“害怕的正是认不清这些私欲。”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先生说:“这还是志向不够坚定。如果志向坚定的话,眼睛、耳朵只会集中在这上面,哪会有认不清私欲的道理?‘是非之心,#-666aa;皆有之’,不需从外面去寻求。讲习求学也只是体察自己的内心所见到的东西,难不成还可以去心外另寻他见?”

【原文注释】

〔1〕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666aa;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