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若其“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则固“无人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也。原文解释
【原文】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1不知礼、东家丘:据《论语·八佾》载,孔子进入太庙,什么都问,有#-666aa;就说孔子不知礼。东家丘:《孔子家语》云,孔子西邻有愚人,不知道孔子是圣人,称他为东家丘。有嫉而沮之者
2有嫉而沮之者:《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任鲁国大司寇和代理宰相时,齐国害怕鲁国因此强大起来:“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说:“请尝先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齐#-666aa;就送女乐给鲁国国君和当权者季孙氏,使鲁国国政荒废,孔子便离开鲁国。沮,同阻。,有恶而欲杀之者
3有恶而欲杀之者:据《论语·述而》载,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宋国时,有#-666aa;想杀他。。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
4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意为是那位知道自己做不到但还是一定要去做的#-666aa;吗?语出《论语·宪问》。?”“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5“鄙哉”四句:意为固执地敲违磬,真可鄙呀!既然没有#-666aa;理解自己,就算了吧。语出《论语·宪问》。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
6“子路”四句:孔子到卫国去见名声不好的卫灵公夫#-666aa;南子,子路很不#guoxue666-com;兴。孔子去卫国之前,子路曾问孔子,如果卫君让他执政,他首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子路笑话他竟然迂到这种地步。。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7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为我不跟天下的#-666aa;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语出《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
8果哉,末之难矣:意为隐者遁世如此坚决,没办法说#-666hh;他了。语出《论语·宪问》。!”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若其“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则固“无人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也。

【翻译】
孔子在世的时候,有的#-666aa;评议他是谄媚之#-666aa;,有的#-666aa;讥笑他是奸佞的小人,有人诋毁他不够贤明,有人诽谤他不知礼仪,有人侮辱他是东家的孔丘,有人因嫉妒而败坏他的名声,有人憎恶并且欲图杀了他。即使像当时的晨门、荷蒉等贤士也会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然子路是孔子的门徒,仍旧不免会怀疑孔子的见识,对孔子的所作所为有不满,并且还认为孔子迂腐。当时不相信孔子的人,难道仅仅是十之二三吗?然而孔子仍旧是兢兢业业,就像是在路上寻找丢失的儿子一样,坐不暖席,匆匆忙忙,难道只是为了让别人相信、理解自己吗?是因为他有一份与天地万物同体的仁爱之心,迫切地感到了切肤之痛,即使想停也身不由己了。因此他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哎!如果不是真真正正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人,谁会能明白孔子的心意呢?至于那些“遁世无闷”,“乐天知命”的人,自然会“无人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了。
原文 | 翻译 |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若其“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则固“无人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也。 | 孔子在世的时候,有的#-666aa;评议他是谄媚之#-666aa;,有的#-666aa;讥笑他是奸佞的小人,有人诋毁他不够贤明,有人诽谤他不知礼仪,有人侮辱他是东家的孔丘,有人因嫉妒而败坏他的名声,有人憎恶并且欲图杀了他。即使像当时的晨门、荷蒉等贤士也会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然子路是孔子的门徒,仍旧不免会怀疑孔子的见识,对孔子的所作所为有不满,并且还认为孔子迂腐。当时不相信孔子的人,难道仅仅是十之二三吗?然而孔子仍旧是兢兢业业,就像是在路上寻找丢失的儿子一样,坐不暖席,匆匆忙忙,难道只是为了让别人相信、理解自己吗?是因为他有一份与天地万物同体的仁爱之心,迫切地感到了切肤之痛,即使想停也身不由己了。因此他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哎!如果不是真真正正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人,谁会能明白孔子的心意呢?至于那些“遁世无闷”,“乐天知命”的人,自然会“无人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了。 |
【原文注释】
〔1〕不知礼、东家丘:据《论语·八佾》载,孔子进入太庙,什么都问,有#-666aa;就说孔子不知礼。东家丘:《孔子家语》云,孔子西邻有愚人,不知道孔子是圣人,称他为东家丘。
〔2〕有嫉而沮之者:《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任鲁国大司寇和代理宰相时,齐国害怕鲁国因此强大起来:“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说:“请尝先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齐#-666aa;就送女乐给鲁国国君和当权者季孙氏,使鲁国国政荒废,孔子便离开鲁国。沮,同阻。
〔3〕有恶而欲杀之者:据《论语·述而》载,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宋国时,有#-666aa;想杀他。
〔4〕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意为是那位知道自己做不到但还是一定要去做的#-666aa;吗?语出《论语·宪问》。
〔5〕“鄙哉”四句:意为固执地敲违磬,真可鄙呀!既然没有#-666aa;理解自己,就算了吧。语出《论语·宪问》。
〔6〕“子路”四句:孔子到卫国去见名声不好的卫灵公夫#-666aa;南子,子路很不#guoxue666-com;兴。孔子去卫国之前,子路曾问孔子,如果卫君让他执政,他首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子路笑话他竟然迂到这种地步。
〔7〕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为我不跟天下的#-666aa;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语出《论语·微子》。
〔8〕果哉,末之难矣:意为隐者遁世如此坚决,没办法说#-666hh;他了。语出《论语·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