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后在洪都,复与于中、国裳论内外之说,渠皆云:“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着功夫,不可有间耳。”以质先生。曰:“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先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是日俱有省。原文解释
原文(一)
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翻译(一)
九川又问:“静坐用#-666ii;,很能感觉到本心是收敛着的。但遇到事情就会中断,马上就生起一个念头,到具体的事情上去省察。事情完成之后,再去寻找原来的#-666ii;夫。所以我仍然觉得有心有内外之#-666dd;,不能融#-666ff;成一处。”
原文(二)
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翻译(二)
先生说:“这是你对‘格物’的学说还不够明白。心怎么会有内外之#-666dd;呢?就像你现在在这里讨论,岂会另有一个心在里边照管着?这个专心听讲和说话的心,就是静坐时的心。#-666ii;夫是一以贯之的,何须再另起一个念头?#-666aa;做#-666ii;夫必须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那才会有益处。如果仅仅是喜欢安静,那么遇到事情便会忙乱,最终也没有长进。而静坐时的#-666ii;夫,也仅仅是表面看似乎收敛,而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溺。”
原文(三)
后在洪都,复与于中1于中:陈荣捷先生认为“于中”是“子中”之误。夏良胜,字子中,与陈九川交往密切。、国裳
2国裳:舒芬(1487~1527),字国裳,号梓桐,江西进贤#-666aa;,丁丑(1517)状元,授翰林修撰。与陈九川一同上疏谏武宗南巡,被贬,后复原职,又上疏大礼之议,并同谏者哭于武庙,遭廷杖。论内外之说
3内外之说:宋明理学,往往把静坐省察与躬行实践视为内外不同的#-666ii;夫,而且以前为重,轻视后者。王阳明则认为本体不#-666dd;内外。省察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可以深化省察,所以它们是一体的。王阳明还认为本体和工夫是统一不可分的。,渠皆云:“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着功夫,不可有间耳。”以质先生。
翻译(三)
后来在洪都时,九川又与于中、国裳讨论‘内外’的学说。于中、国裳都说:“事物本就有内外之#-666dd;,要在内外并行用#-666ii;,不能有所间断。”因此九川又问了先生这个问题。

原文(四)
曰:“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先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
翻译(四)
先生说:“#-666ii;夫离不开本体,本体本来就是不#-666dd;内外的。只是后来做#-666ii;夫的#-666aa;把#-666ii;夫#-666dd;出了内外,但已经丧失它的本体了。现在只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之#-666dd;,那才是本体的功夫。”
原文(五)
是日俱有省。
翻译(五)
这一天大家都有所心得。
原文 | 翻译 |
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 九川又问:“静坐用#-666ii;,很能感觉到本心是收敛着的。但遇到事情就会中断,马上就生起一个念头,到具体的事情上去省察。事情完成之后,再去寻找原来的#-666ii;夫。所以我仍然觉得有心有内外之#-666dd;,不能融#-666ff;成一处。” |
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 先生说:“这是你对‘格物’的学说还不够明白。心怎么会有内外之#-666dd;呢?就像你现在在这里讨论,岂会另有一个心在里边照管着?这个专心听讲和说话的心,就是静坐时的心。#-666ii;夫是一以贯之的,何须再另起一个念头?#-666aa;做#-666ii;夫必须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那才会有益处。如果仅仅是喜欢安静,那么遇到事情便会忙乱,最终也没有长进。而静坐时的#-666ii;夫,也仅仅是表面看似乎收敛,而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溺。” |
后在洪都,复与于中、国裳论内外之说,渠皆云:“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着功夫,不可有间耳。”以质先生。 | 后来在洪都时,九川又与于中、国裳讨论‘内外’的学说。于中、国裳都说:“事物本就有内外之#-666dd;,要在内外并行用#-666ii;,不能有所间断。”因此九川又问了先生这个问题。 |
曰:“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先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 | 先生说:“#-666ii;夫离不开本体,本体本来就是不#-666dd;内外的。只是后来做#-666ii;夫的#-666aa;把#-666ii;夫#-666dd;出了内外,但已经丧失它的本体了。现在只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之#-666dd;,那才是本体的功夫。” |
是日俱有省。 | 这一天大家都有所心得。 |
【原文注释】
〔1〕于中:陈荣捷先生认为“于中”是“子中”之误。夏良胜,字子中,与陈九川交往密切。
〔2〕国裳:舒芬(1487~1527),字国裳,号梓桐,江西进贤#-666aa;,丁丑(1517)状元,授翰林修撰。与陈九川一同上疏谏武宗南巡,被贬,后复原职,又上疏大礼之议,并同谏者哭于武庙,遭廷杖。
〔3〕内外之说:宋明理学,往往把静坐省察与躬行实践视为内外不同的#-666ii;夫,而且以前为重,轻视后者。王阳明则认为本体不#-666dd;内外。省察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可以深化省察,所以它们是一体的。王阳明还认为本体和工夫是统一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