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传习录》 » 卷下 » 陈九川录 >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闲有个诀窍。”曰:“请问如何?”曰:“只是‘致知’。”曰:“如何致?”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缺。”原文解释

原文(一)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翻译(一)

正德十五年(1520),九川再次看到了先生,问:“最近我的#-666ii;夫虽然能够掌握一些关键地方,但仍旧很难找到一个稳当快乐的所在。”

原文(二)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note-name:理障1理障:佛教用语,即知障。意为把理看死了,理也会成为认识真理的障碍。《圆觉经》云:“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此闲有个诀窍。”

翻译(二)

先生说:“你正是要到心上去寻找天理,这便是所谓的‘理障’。这里边有一个诀窍。”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原文(三)

曰:“请问如何?”

翻译(三)

九川问:“是什么诀窍?”

原文(四)

曰:“只是‘致知’。”

翻译(四)

先生说:“只是一个‘致知’。”

原文(五)

曰:“如何致?”

翻译(五)

九川问:“怎么去致呢?”

原文(六)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缺。”

翻译(六)

先生说:“你心里的那一点良知,便是你自己的准则。你的意念所在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对它一丝一毫都隐瞒不得。你只需不去欺骗良知,切切实实地顺从良知去做,善便存养,恶便去除,这样何等稳当快乐!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666ii;夫。如果不凭借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也是近几年才清楚明白地体会到这些,刚开始,我还怀疑,仅凭良知恐怕会有不足,但精细地看,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缺陷。”

原文翻译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正德十五年(1520),九川再次看到了先生,问:“最近我的#-666ii;夫虽然能够掌握一些关键地方,但仍旧很难找到一个稳当快乐的所在。”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闲有个诀窍。”

先生说:“你正是要到心上去寻找天理,这便是所谓的‘理障’。这里边有一个诀窍。”

曰:“请问如何?”

九川问:“是什么诀窍?”

曰:“只是‘致知’。”

先生说:“只是一个‘致知’。”

曰:“如何致?”

九川问:“怎么去致呢?”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缺。”

先生说:“你心里的那一点良知,便是你自己的准则。你的意念所在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对它一丝一毫都隐瞒不得。你只需不去欺骗良知,切切实实地顺从良知去做,善便存养,恶便去除,这样何等稳当快乐!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666ii;夫。如果不凭借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也是近几年才清楚明白地体会到这些,刚开始,我还怀疑,仅凭良知恐怕会有不足,但精细地看,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缺陷。”

【原文注释】

〔1〕理障:佛教用语,即知障。意为把理看死了,理也会成为认识真理的障碍。《圆觉经》云:“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