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生之谓性’,告子亦说得是,孟子如何非之?”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认得一边去了,不晓得头脑。若晓得头脑,如此说亦是。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这也是指气说。”又曰:“凡人信口说,任意行,皆说‘此是依我心性出来’,此是所谓生之谓性。然却要有过差。若晓得头脑,依吾良知上说出来,行将去,便自是停当。然良知亦只是这口说,这身行。岂能外得气,别有个去行去说?故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气亦性也,性亦气也,但须认得头脑是当。”原文解释
原文(一)
问:“‘生之谓性’1“生之谓性”一句:事见《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666aa;之性与?’”这是孟子与告子关于“性”的著名论辩之一。,告子亦说得是,孟子如何非之?”
翻译(一)
有#-666aa;问:“‘生之谓性’,告子说的这句话也算不得错了,为什么孟子却要否定呢?”

原文(二)
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认得一边去了,不晓得头脑。若晓得头脑,如此说亦是。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2形色,天性也:语出《孟子·尽心上》。。’这也是指气说。”
翻译(二)
先生说:“天性固然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告子的认识有些偏颇,他只知道它看成是性,却不明白这其中的主旨所在。如果明白了主旨,这样说也能算错。孟子也曾说‘形色,天性也’。这也是针对气说的。”
原文(三)
又曰:“凡人信口说,任意行,皆说‘此是依我心性出来’,此是所谓生之谓性。然却要有过差。若晓得头脑,依吾良知上说出来,行将去,便自是停当。然良知亦只是这口说,这身行。岂能外得气,别有个去行去说?故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3“论性”二句: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六。意为只讲性不讲气,不完整;只讲气不讲性,不明晰。气亦性也,性亦气也,但须认得头脑是当。”
翻译(三)
先生又说:“一般#-666aa;信口雌黄,恣意行动,都说这是依据自己的心性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生之谓性’。但这样是会出差错的。如果懂得了主旨,凭借着良知去说去做,自然就会正确。但良知也只体现在自己用嘴说,自己身体力行。怎能离开气,另外再有一个东西去说去做呢?所以伊川先生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气就是性,性也就是气。只是首先必须妥当地认清主旨。”
原文 | 翻译 |
问:“‘生之谓性’,告子亦说得是,孟子如何非之?” | 有#-666aa;问:“‘生之谓性’,告子说的这句话也算不得错了,为什么孟子却要否定呢?” |
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认得一边去了,不晓得头脑。若晓得头脑,如此说亦是。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这也是指气说。” | 先生说:“天性固然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告子的认识有些偏颇,他只知道它看成是性,却不明白这其中的主旨所在。如果明白了主旨,这样说也能算错。孟子也曾说‘形色,天性也’。这也是针对气说的。” |
又曰:“凡人信口说,任意行,皆说‘此是依我心性出来’,此是所谓生之谓性。然却要有过差。若晓得头脑,依吾良知上说出来,行将去,便自是停当。然良知亦只是这口说,这身行。岂能外得气,别有个去行去说?故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气亦性也,性亦气也,但须认得头脑是当。” | 先生又说:“一般#-666aa;信口雌黄,恣意行动,都说这是依据自己的心性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生之谓性’。但这样是会出差错的。如果懂得了主旨,凭借着良知去说去做,自然就会正确。但良知也只体现在自己用嘴说,自己身体力行。怎能离开气,另外再有一个东西去说去做呢?所以伊川先生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气就是性,性也就是气。只是首先必须妥当地认清主旨。” |
【原文注释】
〔1〕“生之谓性”一句:事见《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666aa;之性与?’”这是孟子与告子关于“性”的著名论辩之一。
〔2〕形色,天性也:语出《孟子·尽心上》。
〔3〕“论性”二句: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六。意为只讲性不讲气,不完整;只讲气不讲性,不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