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安陵的解释

安陵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纪行下-潘安仁中的「安陵而无讥,谅惠声之寂寞。吊爰丝之正义,伏梁剑于东郭。讯景皇于阳丘,奚信谮而矜谑。陨吴嗣于局下,盖发怒于一博。成七国之称乱,翻助逆以诛错。恨过听而无讨,兹沮善而劝恶。」篇,“安陵”解释为《汉书·惠帝纪》载,惠帝以七年(前188)“九月辛丑葬安陵”,颜师古注引臣瓒曰:“安陵在长安北三十五里。”无讥:无可指责。《汉书·惠帝纪赞》:“孝惠内修亲亲,外礼宰相……可谓宽仁之主。”故无讥。 原文 »

〔2〕出自《文选》杂歌-陆韩卿中的「如姬寝卧内,班婕坐同车。」篇,“安陵”解释为安陵君,战国时楚共王宠臣,因封于安陵,故称。阮籍《咏怀诗》其十二:“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但安陵君并无“泣前鱼”之事,这里是将“龙阳”误成了“安陵”。龙阳,战国时魏国的宠臣,因封于龙阳,称龙阳君。一次,龙阳君与魏王同船钓鱼,龙阳君钓得十多条后却伤起心来。魏王问这是为什么,龙阳君回答说:“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事见《战国策·魏策》。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和常杨杜赵裴传中的「杨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人也。受学陈留边让,让器异之。俊以兵乱方起,而河内处达之衢,必为战场;乃扶持老弱诣京、密山间,同行者百余家。俊赈济贫乏,通共有无。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家,俊皆倾财赎之。司马宣王年,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又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惟俊言曰:“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俊转避地并州。本郡王象,少孤特。为人仆隶,年,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被箠楚。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家;聘娶立屋,然后与别。太祖除俊曲梁长。入为丞相掾、属。举茂才,安陵令。迁南阳太守。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之。徙为征南军师。魏国既建,迁中尉。太祖征汉中,魏讽反于邺,俊自劾诣行在所。俊以身方罪免,笺辞太子。太子不悦,曰:“杨中尉便去,何太高远邪!”遂被书左迁平原太守。」篇,“安陵”解释为县名。县治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原文 »

下一词汇:安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