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北地的解释

北地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三国志》董二袁刘传中的「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卓至西京,为太师,号曰“尚父”;乘青盖金华(车爪)爪车,画两,时人号曰“竿摩车”。卓弟曼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公卿见卓,谒拜车下,卓不为礼;召呼台尚书以下,自诣卓府启事。筑郿坞,高与长安城埒,积谷为年储。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尝至郿行坞,公卿以下,祖道于横门外。卓预施帐幔饮,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未死,偃转杯案间。会者皆战栗,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太史望气,言当有大臣戮死者。故太尉张温时为卫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变,欲以塞咎。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遂笞杀之。法令苛酷,爱憎淫刑;更相被诬,冤死者千数。百姓嗷嗷,道路以目。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铢钱,更铸为小钱;大分,无文章,肉好无轮廓,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斛至数万。自是后钱货不行。」篇,“北地”解释为郡名。治所在今宁夏青铜峡市东南。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中的「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人。傅介子之后也。伯父巽,黄初中为侍中、尚书。嘏弱冠知名,司空陈群辟为掾。时散骑常侍刘劭作《考课法》,事下府。嘏难劭论曰:盖闻帝制宏深,圣道奥远;苟非其才,则道不虚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暨乎王略亏颓,而旷载罔缀;微言既没,籍泯玷。何则?道弘致远而众才莫晞也。案劭《考课》论,虽欲寻前代黜陟之文,然其制度略已阙亡。礼之存者,惟有周典:外建侯伯,藩屏服;内立列司,管齐职;土有恒贡,官有定则;百揆均任,民殊业。故考绩可理而黜陟易通也。大魏继百王之末,承秦、汉之烈,制度之流,靡所修采。自建安以来,至于青龙;神武拨乱,肇基皇祚;扫除凶逆,芟夷遗寇;旌旗卷舒,日不暇给。及经邦治戎,权法并用;百官群司,军国通任;随时之宜,以应政机。以古施今,事杂义殊,难得而通也。所以然者,制宜经远,或不切近;法应时务,不足垂后。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未呈)末程,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昔先王之择才,必本行于州闾,讲道于庠序;行具而谓之贤,道修则谓之能。乡老献贤能于王,王拜受之:举其贤者,“出使长之”;科其能者,“入使治之”。此先王收才之义也。方今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乡之举;其选才之职,专任吏部。按品、状,则实才未必当;任(薄)簿伐,则德行未为叙。如此则殿最之课,未尽人才。述综王度,敷赞国式;体深义广,难得而详也。」篇,“北地”解释为郡名。东汉治所在今宁夏青铜峡市东南。泥阳:县名。东汉县治在今甘肃宁县东。 原文 »

〔3〕出自《茶经》目录-七之事中的「晋 惠帝,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傅司隶咸,江洗马统,孙参军楚,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俶,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余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乐安任育长,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篇,“北地”解释为指中国古代地名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 原文 »

下一词汇:北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