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张平子中的「徒观其城郭之制,则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廛里端直,甍宇齐平。北阙甲第,当道直启。程巧致功,期不陁陊。木衣绨锦,土被朱紫。武库禁兵,设在 锜。匪石匪董,畴能宅此?」篇,“北阙”解释为:指宫之北面门楼。甲第:上好的宅第。甲,第一。第,馆。 原文 »
〔2〕出自《文选》表上-曹子建中的「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良授能,以方叔、邵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然而高鸟未挂于轻缴,渊鱼未悬于钩饵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击张步,言不以贼遗于君父也。故车右伏剑于鸣毂,雍门刎首于齐境。若此二子,岂恶生而尚死哉?诚忿其慢主而陵君也。夫君之宠臣,欲以除害兴利;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此二臣岂好为夸主而耀世俗哉?志或郁结,欲逞才力,输能于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篇,“北阙”解释为:此指汉朝都城长安。 原文 »
〔3〕出自《文选》弹事-任彦昇中的「臣昉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窃寻獯猃侵轶,暂扰疆陲;王师薄伐,所向风靡。是以淮徐献捷,河兖凯归。东关无一战之劳,涂中罕千金之费。而司部悬隔,斜临寇境,故使狡虏凭陵,淹移岁月。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厉义勇,奋不顾命,全城守死,自冬徂秋;犹有转战无穷,亟摧丑虏。方之居延,则陵降而恭守;比之疏勒,则耿存而蔡亡。若使郢部救兵,微接声援,则单于之首,久悬北阙。岂直受降可筑,涉安启土而已哉!寔由郢州刺史臣景宗受命致讨,不时言迈,故使猬结蚁聚,水草有依。方复按甲盘桓,缓救资敌,遂令孤城穷守,力屈凶威。虽然,犹应固守三关,更谋进取,而退师延颈,自贻亏衄。疆埸侵骇,职是之由。不有严刑,诛赏安置,景宗即主。」篇,“北阙”解释为:古代宫殿北面之门楼。 原文 »
〔4〕出自《文选》书上-李少卿中的「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篇,“北阙”解释为: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大臣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的地方。 原文 »
〔5〕出自《文选》书上-杨子幼中的「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并力,陪辅朝廷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得全其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没世矣。是故身率妻子,勠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篇,“北阙”解释为:宫殿北面的观阙。 原文 »
〔6〕出自《西京杂记》卷一中的「萧相国营未央宫」篇,“北阙”解释为:指未央宫的正门,是发布天子号令和通告赏罚的地方,也是百官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史记·高祖本纪》曰“未央宫”“北阙”,《正义》引颜师古注曰:“未央殿虽南向,而当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北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门、东阙,至于西南两面,无门阙矣。”《集解》引《关中记》曰:“东有苍龙阙,北有玄武阙。玄武所谓北阙。”刘庆柱《关中记辑注》说:“北阙遗址约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北八百二十米,西距直城门一千一百五十米,西南距天禄阁遗址一百米。北阙与横门大街南北对直,门外有东西向的直城门大街。北阙与前殿之间有南北大路相通。”阙,又名魏、象魏,是宫门前的门观建筑,通常于门两侧各建一高台,中间为道路,台上起楼观,亦可作瞭望守卫之用。《周礼·天官·大宰》曰:“(正月之吉)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吕氏春秋·审为》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高诱注曰:“魏阙,象魏也。悬教象之法,浃日而收之。魏魏高大,故言魏阙。”程大昌《雍录》曰:“若夫阙之得名也,以其立土为高,夹峙宫门两旁,而中间阙然也。《周官》象魏,《春秋》两观,皆其物也。秦始皇表南山为阙,取峰峦凹处名之为阙也。”《三辅黄图》卷六曰:“阙,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崔豹《古今注·都邑》曰:“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多少,故谓之阙。其上皆丹垩,其下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昭示四方焉。”刘庆柱《地下长安》说:“皇宫宫门之前的阙,是宣布国家政令和张贴重要安民告示之处。根据礼仪,文武大臣进皇宫宫门之前,都要候于阙下,要在阙下想想自己有什么不足(即‘缺’什么)。阙上有罘罳,罘罳是用木头镂空雕刻成的各种连续的几何纹图形,观其图形,反复不得其解,所以称为罘罳,实际是复思,即反复思考。阙上装饰罘罳,就是要求大臣朝见皇帝行至阙下,要反复考虑其奏章与应答。”因为阙为皇帝所专有,故言阙皆指朝廷或皇帝,如《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朱买臣传》曰:“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