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阳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墨子》所染中的「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穀。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篇,“伯阳”解释为:传说舜七友之一。 原文 »
〔2〕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第二中的「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篇,“伯阳”解释为:老子。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 原文 »
〔3〕出自《文选》咏怀-欧阳坚石中的「伯阳适西戎,子欲居九蛮。」篇,“伯阳”解释为:即老子,名李耳,字伯阳。传说他因见周朝无道,遂出函谷关往居胡地。戎: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原文 »
〔4〕出自《文选》书中-应休琏中的「追惟耿介,迄于明发。适欲遣书,会承来命,知诸君子复有漳渠之会。夫漳渠,西有伯阳之馆,北有旷野之望;高树翳朝云,文禽蔽绿水;沙场夷敞,清风肃穆。是京台之乐也,得无流而不反乎?适有事务,须自经营,不获侍坐,良增邑邑。因白不悉。璩白。」篇,“伯阳”解释为:即老子。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