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伯喈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世说新语》品藻 第九中的「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篇,“蔡伯喈”解释为:蔡邕(133—192),字伯喈(jiē),陈留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原文 »
〔2〕出自《世说新语》轻诋 第二十六中的「蔡伯喈睹睐笛椽,孙兴公听妓,振且摆,折。王右军闻,大嗔曰:“三祖寿乐器,虺瓦吊孙家儿打折!”」篇,“蔡伯喈”解释为:蔡邕。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张顾诸葛步传中的「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也。蔡伯喈从朔方还,尝避怨于吴;雍从学琴书。州郡表荐,弱冠为合肥长。后转在娄、曲阿、上虞,皆有治迹。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数年,入为左司马。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寺)家;而家人不知,后闻乃惊。黄武年,迎母于吴。既至,权临贺之,亲拜其母于庭;公卿大臣毕会。后太子又往庆焉。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权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见之,是以不敢肆情。权亦曰:“顾公在坐,使人不乐。”其见惮如此。」篇,“蔡伯喈”解释为:蔡伯喈(jiē),即蔡邕(公元 132—192)。又作蔡雍。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灵帝时任议郎,因上书议论时政,被流放到朔方。后受赦免,流亡南方十二年,以避宦官的迫害。董卓执政,被重新起用,任左中郎将。卓死,被王允逮捕诛杀。精通经学、史学、文学、天文、音乐、书法,是东汉全能型文化人物。熹平四年(公元 175),受灵帝命书写儒经刻石,立在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1922 年洛阳出土了石经中《论语·尧曰》的残篇。此后十多年间又出土残石一百余块。传见《后汉书》卷六十下。朔方: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磴口县北。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