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赤壁的解释

赤壁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月,以公为丞相。秋月,公南征刘表。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篇,“赤壁”解释为地名。决定曹操能否向长江以南扩张势力范围,并且初步奠定三国分立局面的著名古战场。与官渡之战、猇亭之战构成确定三国鼎立版图基本格局的三大战役。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但都认为在今湖北境内的长江之滨。其中,主张赤壁在江北汉阳、黄冈的说法与《三国志》记载不符,难以令人信服。认为赤壁在江南者有三说:即蒲圻县西北(《括地志》、《通典》、《元和郡县志》),嘉鱼县东北(《大清一统志》)和武昌县西(《水经注》)。蒲圻赤壁与北岸的乌林相对,同《三国志》的记载吻合。结合当时战况与现存遗迹,当以赤壁在蒲圻西北为是。蒲圻县现已正式更名为赤壁市。赤壁市西北约 40 公里长江南岸之滨的赤壁山,是赤壁古战场所在地,尚有“赤壁”题刻,翼江亭等名胜。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刘二牧传中的「璋,字季玉。既袭焉位,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璋累遣厐羲等攻鲁,数为所破。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后羲与璋情好携隙;赵韪称兵内向,众散见杀:皆由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故也。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南,遣河内阴溥致敬于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会曹公军不利于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因说璋曰:“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后松复说璋曰:“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璋又从之,遣法正请先主。璋主簿黄权陈其利害,从事广汉王累自倒悬于州门以谏;璋无所纳,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归。先主至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去成都百里,是岁建安年也。璋率步骑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曜日,往就与会。先主所将将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璋资给先主,使讨张鲁,然后分别。明年,先主至葭萌;还兵南向,所在皆克。年,进围成都数日。城中尚有精兵万人,谷帛支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先主迁璋于南郡公安,尽归其财物,(及)故佩振威将军印绶。孙权杀关羽,取荆州;以璋为益州牧,驻秭归。璋卒,南中豪率雍闿据益郡反,附于吴。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丞相诸葛亮平南土,阐还吴,为御史中丞。初,璋长子循妻,庞羲女也。先主定蜀,羲为左将军司马;璋时从羲启留循,先主以为奉车中郎将。是以璋子之后,分在吴、蜀。」篇,“赤壁”解释为地名。初步奠定三国分立局面的古战场。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但都认为在今湖北境内的长江之滨。其中,主张赤壁在江北汉阳、黄冈的说法与《三国志》记载不符,难以令人信服。认为赤壁在江南者有三说:即蒲圻县西北(《括地志》、《通典》、《元和郡县志》),嘉鱼县东北(《大清一统志》)和武昌县西(《水经注》)。蒲圻赤壁与北岸乌林相对,与《三国志》的记载相吻合。结合当时战况与现存遗迹,当以赤壁在蒲圻县西北为是。经国家批准,蒲圻县已正式更名为赤壁市。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先主传中的「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及曹公南征,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猝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千急追之;日夜行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篇,“赤壁”解释为地名。决定曹操能否向长江以南扩展势力范围的著名古战场。与官渡之战、猇亭之战构成确定三国鼎立版图基本格局的三大战役。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但都认为在今湖北境内的长江之滨。其中,主张赤壁在江北汉阳、黄冈的说法,与《三国志》记载不符,难以令人信服。认为赤壁在江南者有三说,即蒲圻西北、嘉鱼东北和武昌县西。蒲圻赤壁与北岸的乌林相对,同《三国志》的记载吻合。结合当时战况和现存遗迹,当以赤壁在蒲圻为是。蒲圻县已经国家批准,正式更名为赤壁市。赤壁市西北约 40 公里长江南岸之滨的赤壁山,是赤壁古战场所在地,尚有“赤壁”题刻、翼江亭等名胜。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吴主传中的「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是岁,使贺齐讨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黎阳、休阳县,以县为新都郡。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太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江陵)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返。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篇,“赤壁”解释为地名。决定曹操能否向长江以南扩展势力范围的著名古战场。与官渡之战、猇亭之战构成确定三国鼎立版图基本格局的三大战役。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但都认为在今湖北境内的长江之滨。其中,主张赤壁在江北汉阳、黄冈的说法与《三国志》记载不符,难以使人信服。认为赤壁在江南者有三说:即蒲圻县西北(《括地志》、《通典》、《元和郡县志》)、嘉鱼县东北(《大清一统志》)、武昌县西(《水经注》)。蒲圻赤壁与北岸的乌林相对,与《三国志》的记载相吻合。现今又在这里不断发掘出孙吴时期的兵器等文物多件。结合当时战况与现存的遗物和遗迹,当以赤壁在蒲圻西北为是。蒲圻县已经国家批准,正式更名为赤壁市。赤壁市西北约 40 公里长江南岸之滨的赤壁山,是赤壁古战场所在地,尚有“赤壁”题刻、翼江亭等名胜。 原文 »

〔5〕出自《容斋随笔》吴主传中的「张文潜哦苏、杜诗」篇,“赤壁”解释为今湖北黄冈西北江滨之赤壁。山形截然如壁而呈赤色。 原文 »

下一词汇: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