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魑魅的解释

魑魅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列子》黄帝篇中的「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 ?、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尧使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此以声致禽兽者也。然则禽兽之心,奚为异人?形音与人异,而不知接之之道焉。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者,盖偏知之所得。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于人民。故先会鬼神魑魅,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篇,“魑魅”解释为 魑魅(chī mèi),古谓能害人的山泽之神怪。亦泛指鬼怪。 原文 »

〔2〕出自《文选》游览-孙兴公中的「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篇,“魑魅”解释为魑魅(chīmèi),古代传说中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涂:路途。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方伎传中的「广平刘奉林,妇病困,已买棺器。时正月也,使辂占,曰:“命在月辛卯日,日中之时。”林谓必不然,而妇渐差;至秋发动,如辂言。辂往见安平太守王基,基令作卦。辂曰:“当有贱妇人,生男儿,堕地便走入灶中死。又床上当有大蛇衔笔,小大共视,须臾去之也。又乌来入室中,与燕共斗;燕死,乌去。有此怪。”基大惊,问其吉凶。辂曰:“直官舍久远,魑魅魍魉为怪耳。儿生便走,非能自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大蛇衔笔,直老书佐耳。乌与燕斗,直老铃下耳。今卦中见象而不见其凶,知非妖咎之征:自无所忧也!”后卒无患。时信都令家妇女惊恐,更互疾病。使辂筮之,辂曰:“君北堂西头,有两死男子;男持矛,男持弓箭;头在壁内,脚在壁外。持矛者主刺头,故头重痛不得举也;持弓箭者主射胸腹,故心中悬痛不得饮食也。昼则浮游,夜来病人;故使惊恐也。”于是掘徙骸骨,家中皆愈。」篇,“魑魅”解释为魑魅(chī mèi),山精水怪。魍魉(wǎng liǎng):鬼怪。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中的「权甚异之,欲试以事,令守节度。节度掌军粮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擒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年可得甲士万。众议咸以“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胜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皆以为难。恪父瑾闻之,亦以事终不逮,叹曰:“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恪盛陈其必捷。权拜恪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百。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篇,“魑魅”解释为魑(chī)魅,传说中能伤害人的怪物。魍魉(wǎng liǎng):传说中木石化成的精怪。 原文 »

下一词汇: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