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大鸿胪的解释

大鸿胪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行状-任彦昇中的「天不慭遗,梁岳颓峻。某年某月日薨,春秋三十有五。诏给温明秘器,敛以衮章,备九命之礼。遣大鸿胪监护丧事,朝夕奠祭,太官供给,礼也。故以恸极津门,感充长乐。岂徒舂人不相,倾廛罢肆而已哉!乃下诏曰:“褒崇庸德,前王之令典。追远尊戚,沿情之所隆。故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中书监、太傅、领司徒、扬州刺史、竟陵王、新除进督南徐州,体睿履正,神监渊邈。道冠民宗,具瞻惟允。肇自弱龄,孝友光备。爰及赞契,协升景业。燮和台曜,五教克宣。敷奏朝端,百揆惟穆。寄重先顾,任均负图。谅以齐徽二南,同规往哲。方凭保祐,永翼雍熙。天不慭遗,奄见薨落。哀慕抽割,震动于厥心。今先远戒期,龟谋袭吉。茂崇嘉制,式弘风猷。可追崇假黄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宰、领大将军、扬州牧,绿 绶,具九锡服命之礼。使持节、中书监、王如故。给九旒銮辂,黄屋左 ,辒辌车,前后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虎贲班剑百人,葬礼一依晋安平献王孚故事。”」篇,“大鸿胪”解释为官名。掌赞拜礼仪之事。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董二袁刘传中的「太祖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人。越,为光禄勋;嵩,大鸿胪;羲,侍中;先,尚书令;其余多至大官。」篇,“大鸿胪”解释为官名。九卿之一。负责接待进京的诸侯、郡国官员、归顺的边境少数族首领等官方人员。郊庙祭祀时任司仪官。主持封拜诸侯的仪式。宗室亲王死,代表皇帝前往吊唁。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韩崔高孙王传中的「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异之。太祖定冀州,召除邬长;贫无车马,单步之官。太祖征壶关,问长吏德政最者,并州刺史张陟以林对;于是擢为冀州主簿。徙署别驾、丞相掾属。魏国既建,稍迁御史中丞。文帝践阼,拜尚书。出为幽州刺史。北中郎将吴质统河北军事,涿郡太守王雄谓林别驾曰:“吴中郎将,上所亲重,国之贵臣也。仗节统事,州郡莫不奉笺致敬,而崔使君初不与相闻。若以边塞不修斩卿,使君宁能护卿邪?”别驾具以白林,林曰:“刺史视去此州如脱屣,宁当相累邪?此州与胡虏接,宜镇之以静;扰之则动其逆心,特为国家生北顾忧,以此为寄。”在官期,寇窃寝息;犹以不事上司,左迁河间太守。清论多为林怨也。迁大鸿胪。龟兹王遣侍子宋朝,朝廷嘉其远至,褒赏其王甚厚。余国各遣子来朝,间使连属。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权取疏属贾胡,因通使命,利得印绶;而道路护送,所损滋多;劳所养之民,资无益之事,为夷狄所笑。此曩时之所患也。乃移书敦煌喻指,并录前世待遇诸国丰约故事,使有恒常。」篇,“大鸿胪”解释为官名。九卿之一。负责接待进京的诸侯、地方官员、归顺的少数族首领等。郊庙祭祀时任司仪官。主持封拜诸侯的仪式。宗室亲王死,代表皇帝前住吊唁。 原文 »

〔4〕出自《三国志》三嗣主传中的「宝鼎元年正月,遣大鸿胪张俨、官中郎将丁忠吊祭晋文帝。及还,俨道病死。忠说皓曰:“北方守战之具不设,弋阳可袭而取。”皓访群臣,镇西大将军陆凯曰:“夫兵,不得已而用之耳。且国鼎立以来,更相侵伐,无岁宁居。今强敌新并巴蜀,有兼土之实;而遣使求亲,欲息兵役,不可谓其求援于我。今敌形势方强,而欲侥幸求胜,未见其利也。”车骑将军刘纂曰:“天生才,谁能去兵?谲诈相雄,有自来矣!若其有阙,庸可弃乎?宜遣间谍,以观其势。”皓阴纳纂言。且以蜀新平,故不行;然遂自绝。月,所在言得大鼎,于是改年,大赦。以陆凯为左丞相,常侍万彧为右丞相。冬月,永安山贼施但等,聚众数千人,劫皓庶弟永安侯谦出乌程;取孙和陵上鼓吹、曲盖。比至建业,众万余人。丁固、诸葛靓逆之于牛屯;大战,但等败走。获谦,谦自杀。分会稽为东阳郡;分吴、丹杨,为吴兴郡;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月,皓还都建业。卫将军滕牧,留镇武昌。」篇,“大鸿胪”解释为官名。九卿之一。负责接待进京的诸侯、郡国官员、归顺的边境少数族首领等官方人员。郊庙祭祀时任司仪官。主持封拜诸侯的仪式。宗室亲王死,代表皇帝前往吊唁。 原文 »

〔5〕出自《容斋随笔》三嗣主传中的「霍光赏功」篇,“大鸿胪”解释为大鸿胪(lú),官名。秦置典客,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为大鸿胪,为九卿之一。田广明(?—前71):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捕杀叛贼有功,擢为大鸿胪,昭帝始元四年(前83)平定益州夷叛乱。 原文 »

下一词汇:恩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