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盗跖的解释

盗跖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小儿语》续小儿语-六言中的「责人丝发皆非,辨己分毫都是。盗跖千古元凶,盗跖何曾觉自?」篇,“盗跖”解释为盗跖(zhí),传说中春秋时期的大盗。 原文 »

〔2〕出自《庄子》外篇-骈拇中的「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 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 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篇,“盗跖”解释为春秋 时代的大盗。 原文 »

〔3〕出自《庄子》杂篇-盗跖中的「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 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 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 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 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今先 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 之。丘请为先生往说之。”柳下季曰:“先生言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 之辩,将奈之何哉?且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 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无 往。”孔子不听,颜回为驭,子贡为右,往见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脍人肝而餔之。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 拜谒者。”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 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 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 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 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 昼餔之膳。” 孔子复通曰:“丘得幸于季,愿望履幕下。”谒者复通。盗跖曰: 使来前!”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 ,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 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篇,“盗跖”解释为古代大盗,跖是名。有谓黄帝时人、秦时人或春秋 战国之际人。这里托盗跖之口痛斥孔丘,猛烈抨击名利之徒。 原文 »

〔4〕出自《文选》连珠-陆士衡中的「臣闻冲波安流,则龙舟不能以漂;震风洞发,则夏屋有时而倾。何则?牵乎动则静凝,系乎静则动贞。是以淫风大行,贞女蒙冶容之悔;淳化殷流,盗跖挟曾史之情。」篇,“盗跖”解释为古代传说中的大盗。曾史:即曾参和史鱼。他俩都是古代的贤人。 原文 »

〔5〕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中的「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篇,“盗跖”解释为柳下惠的兄弟,也是春秋时有名的大盗;跖,音zhí。 原文 »

〔6〕出自《古文观止》苏轼中的「三槐堂铭」篇,“盗跖”解释为春秋末期的奴隶起义领袖,古人认为他是凶狠暴虐之徒。 原文 »

〔7〕出自《格言联璧》学问类中的「口中伊周,心中盗跖,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独凛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篇,“盗跖”解释为相传为春秋末期的著名盗贼,后代专指强盗。 原文 »

下一词汇:登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