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邓禹的解释

邓禹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中的「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月,诏曰:“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僭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逋诛,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擒子阳,亚夫灭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万户;封子人亭侯,各食邑千户。”艾言司马文王曰:“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万人,蜀兵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为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禅于京都,吴以为流徙,则于向化之心不劝;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艾重言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已结。诏书槛车征艾。」篇,“邓禹”解释为邓禹(公元 2—58),字仲华,南阳郡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新莽末年随从刘秀起兵征战,是协助建立东汉王朝的重要人物。刘秀即位后,任大司徒,封酂侯(后改封高密侯),名列二十八名开国功臣之首。明帝继位,任太傅,传见《后汉书》卷十六。故事:过去的事例。公元 26 年,邓禹率军入关中进攻赤眉,占据天水的隗嚣帮助邓禹,邓禹即以光武帝的名义拜隗嚣为西州大将军。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中的「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邀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短,不足以损其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篇,“邓禹”解释为邓禹(公元 2—58),字仲华。南阳郡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新莽末年随刘秀起兵,是协助建立东汉王朝的重要人物。刘秀即位称帝,任大司徒,封酂侯(后改封高密侯),名列二十八开国功臣之首。明帝继位,被任命为太傅。他最先向刘秀提出夺取天下称帝的建议,后来在进攻关中赤眉军时受挫,算是既有长处又有短处,所以孙权用他比方鲁肃。传见《后汉书》卷十六。 原文 »

〔3〕出自《容斋随笔》周瑜鲁肃吕蒙传中的「范晔作史」篇,“邓禹”解释为邓禹(2—58),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少时游学长安,与刘秀亲善,后辅佐刘秀称帝,论功第一,官至大司徒、太傅,封高密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窦融(前16—62):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汉光武称帝,授凉州牧,因随驾西征隗嚣有功,封安丰侯,后为冀州牧、大司空,子孙多封列侯。郭泰(127—169):太原界休(今山西介休)人。东汉名士。曾游洛阳,与河南尹李膺友好。曾被举为有道,不就,而后世称之“郭有道”。党锢之祸起,名士多被害,郭泰居家教授,弟子多至千人。 原文 »

下一词汇:邸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