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沛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论语》里仁篇中的「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篇,“颠沛”解释为: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原文 »
〔2〕出自《文选》献诗-曹子建中的「於穆显考,时惟武皇。受命于天,宁济四方。」篇,“颠沛”解释为:倾覆。 原文 »
〔3〕出自《文选》咏怀-欧阳坚石中的「伯阳适西戎,子欲居九蛮。」篇,“颠沛”解释为:倾覆。 原文 »
〔4〕出自《文选》赞-袁彦伯中的「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是以古之君子,不患弘道难,遭时难;遭时匪艰,遇君难。故有道无时,孟子所以咨嗟;有时无君,贾生所以垂泣。夫万岁一期,有生之通涂,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遇之不能无欣,丧之何能无慨。古人之言,信有情哉!」篇,“颠沛”解释为:指乱世。 原文 »
〔5〕出自《文选》论四-陆士衡中的「降及亡秦,弃道任术,惩周之失,自矜其得。寻斧始于所庇,制国昧于弱下,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共害。虽速亡趋乱,不必一道,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是盖思五等之小怨,忘万国之大德,知陵夷之可患, 土崩之为痛也。周之不竞,有自来矣。国乏令主,十有余世。然片言勤王,诸侯必应,一朝振矜,远国先叛,故强晋收其请隧之图,暴楚顿其观鼎之志,岂刘、项之能窥关,胜、广之敢号泽哉!借使秦人因循周制,虽则无道,有与共弊,覆灭之祸,岂在曩日!」篇,“颠沛”解释为:倾覆。《诗经·大雅·荡》:“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传:“颠,仆;沛,拨也。”衅:灾祸。 原文 »
〔6〕出自《三国志》邓张宗杨传中的「休元轻寇,损时致害。文进奋身,同此颠沛。患生人,至于弘大。 赞冯休元、张文进休元名习,南郡人。随先主入蜀。先主东征吴,习为领军,统诸军;大败于猇亭。文进名南,亦自荆州随先主入蜀。领兵从先主征吴,与习俱死。时又有义阳傅肜,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拜子佥为左中郎,后为关中都督。景耀年,又临危授命。论者嘉其父子奕世忠义。」篇,“颠沛”解释为:倒下。指死亡。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