髑髅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西京杂记》卷五中的「金石感偏」篇,“髑髅”解释为:髑髅(dú lóu),骷髅,死人的头颅骨。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悟,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烧虎皮饮之、系虎爪、枕虎枕等,都是汉代人认为可以辟邪的风俗。高承《事物纪原·虎枕》曰:“《西京杂记》曰:李广与兄游猎冥山北,见猛虎,一矢毙之,断其头为枕,示服也。《事始》记为虎枕之始。魏咸熙中得梁冀玉虎枕,臆下有题曰‘帝辛九年’。帝辛即纣也,是则商纣之时已有其制也。” 原文 »
〔2〕出自《庄子》外篇-至乐中的「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篇,“髑髅”解释为:死人的头骨。 原文 »
〔3〕出自《列子》天瑞篇中的「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顾谓弟子百丰曰:“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此过养乎?此过欢乎?种有几:若蛙为鹑,得水为?,得水土之际,则为蛙[生僻字 详见原文] 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为虫,生灶下,其状若脱,其名曰鸲掇,鸲掇千日化而为鸟,其名曰乾馀骨。乾馀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食醯黄軦生乎九猷。九猷生乎瞀芮,瞀芮生乎腐蠸,羊肝化为地皋,马血之为转燐也,人血之为野火也。鹞之为鹯,鹯之为布谷,布谷久复为鹞也。燕之为蛤也,田鼠之为鹑也,朽瓜之为鱼也,老韭之为苋也。老羭之为猿也,鱼卵之为虫。亶爰之兽,自孕而生,曰类。河泽之鸟,视而生,曰鶂。纯」篇,“髑髅”解释为:髑髅(dú lóu),人死后干枯无肉的头盖骨或者全部骨骼。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