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二周的解释

二周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论一-贾谊中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篇,“二周”解释为西周君和东周君。东周末年,周王室所辖地区一分为二,分别被周天子属下的两个大贵族控制,一个以巩县(今河南巩义)为中心,称“东周君”,一个以王城(今河南洛阳)为中心,称“西周君”。西周君灭亡于前255年,为秦昭王时。东周君灭亡于前249年,为庄襄王时。此皆系于秦始皇时,不确。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太祖到酸枣。诸军兵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绍又尝得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篇,“二周”解释为这里设想董卓固守洛阳不西迁长安的情况,所以“二周”指洛阳近郊的两处屏障,即河南县、巩县二城。《史记》卷四《周本纪》记载,战国时周考王封其弟于河南城(今河南洛阳市西郊王城公园一带),因其地在王都洛阳西面,故称为西周桓公。桓公之孙惠公,又封自己的小儿子在洛阳东面的巩(今河南巩义市),称为东周惠公。合称“二周”。 原文 »

〔3〕出自《战国策》武帝纪中的「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篇,“二周”解释为指战国后期二小国西周、东周。 原文 »

下一词汇:二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