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论一-王子渊中的「文学曰:“《书》云:‘迪一人,使四方若卜筮。’夫忠贤之臣,导主志,承君惠,摅盛德而化洪,天下安澜,比屋可封,何必歌咏诗赋可以扬君哉?愚窃惑焉。”浮游先生色勃眦溢曰:“是何言与!昔周公咏文王之德而作《清庙》,建为《颂》首;吉甫叹宣王穆如清风,列于《大雅》。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世平道明,臣子不宣者,鄙也。鄙殆之累,伤乎王道。故自刺史之来也,宣布诏书,劳来不怠,令百姓遍晓圣德,莫不沾濡,厖眉耆耇之老,咸爱惜朝夕,愿济须臾,且观大化之淳流。于是皇泽丰沛,主恩满溢,百姓欢欣,中和感发,是以作歌而咏之也。传曰:‘诗人感而后思,思而后积,积而后满,满而后作。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臣子于君父之常义,古今一也。今子执分寸而罔亿度,处把握而却寥廓,乃欲图大人之枢机,道方伯之失得,不亦远乎?”」篇,“方伯”解释为:殷周时期,一方诸侯之长称方伯。其后,州长亦称方伯,汉代的刺史亦可称方伯。这里指益州刺史王襄。 原文 »
〔2〕出自《文选》论二-曹元首中的「汉氏奉天,禅位大魏。大魏之兴,于今二十有四年矣。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睹前车之倾覆,而不改其辙迹。子弟王空虚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窜于闾阎,不闻邦国之政。权均匹夫,势齐凡庶。内无深根不拔之固,外无盘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代之业也。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军武之任。或比国数人,或兄弟并据。而宗室子弟,曾无一人间厕其间,与相维持,非所以强干弱枝,备万一之虑也。今之用贤,或超为名都之主,或为偏师之帅。而宗室有文者,必限以小县之宰;有武者,必置于百人之上。使夫廉高之士,毕志于衡轭之内;才能之人,耻与非类为伍。非所以劝进贤能,褒异宗族之礼也。」篇,“方伯”解释为:殷周时一方诸侯之长。《礼记·王制》曰:“千里之外设方伯。”后来泛指地方长官为方伯。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中的「初,泰闻经见围,以州军将士素皆心,加得保城,非维所能猝倾。表上:“进军晨夜,速到还。”众议以“经奔北,城不足自固;维若断凉州之道,兼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文王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且城非仓猝所拔,而粮少为急,征西速救,得上策矣。”泰每以方有事,辄以虚声扰动天下;故希简白上事,驿书不过百里。司马文王语荀顗曰:“玄伯沉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后征泰为尚书右仆射,典选举;加侍中、光禄大夫。吴大将孙峻出淮、泗。以泰为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诏徐州监军以下受泰节度。峻退,军还,转为左仆射。诸葛诞作乱寿春,司马文王率军军丘头,泰总署行台。司马景王、文王,皆与泰亲友,及沛国武陔亦与泰善。文王问陔曰:“玄伯何如其父司空也?”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统)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泰前后以功增邑千百户;赐子弟人亭侯,人关内侯。景元元年薨。追赠司空,谥曰穆侯。子恂嗣。恂薨,无嗣;弟温绍封。咸熙中,开建等;以泰著勋前朝,改封温为慎子。」篇,“方伯”解释为:指镇守一个方面的军事长官。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