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词汇 > 范蠡的解释

范蠡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文选》乐府下-谢灵运中的「六引缓清唱,三调伫繁音。列筵皆静寂,咸共聆《会吟》。」篇,“范蠡”解释为春秋楚人,字少伯。仕越为大夫,辅佐勾践刻苦图强,埋头备战,终于一举灭吴,被擢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不能共安乐,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去越入齐,改名鸱夷子皮,治产获数十万,受任为齐相。后又弃官散财,到陶(今山东菏泽定陶)称朱公,再度经商致富,并一再散财与贫交和疏远的兄弟。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时势的盛衰也如此,故须待时而动,顺其自然。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及《史记·货殖列传》。 原文 »

〔2〕出自《文选》设论-东方曼倩中的「“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篇,“范蠡”解释为春秋楚宛人,字少伯。仕越为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刻苦图强,卒灭吴国。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能共安乐,去越入齐,改名鸱夷子皮。到陶称朱公,经商致富。 原文 »

〔3〕出自《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中的「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年岁,戏于讲堂上;颍川司马德操拊其头曰:“孺子,孺子,‘黄中通理’,宁自知不?”廙兄望之,有名于世,荆州牧刘表辟为从事。而其友人,皆以谗毁,为表所诛;望之又以正谏不合,投传告归。廙谓望之曰:“赵杀鸣犊,仲尼回轮。今兄既不能法柳下惠和光同尘于内,则宜模范蠡迁化于外。坐而自绝于时,殆不可也!”望之不从,寻复见害。廙惧,奔扬州,遂归太祖。」篇,“范蠡”解释为范蠡(lí),字少伯,春秋末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市)人。在越国任大夫,帮助越王句践发愤图强,灭亡吴国。成功后悄然离开越国,改名陶朱公,经商致富。传附《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迁化:迁移消隐。刘家所在的安众县,不仅在荆州辖境之内,而且距州治襄阳很近,刘望之辞职回家仍然引人注意,所以刘廙劝他远走高飞。 原文 »

〔4〕出自《太平广记》神仙中的「老子」篇,“范蠡”解释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原文 »

〔5〕出自《国语》神仙中的「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篇,“范蠡”解释为范蠡(lǐ),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原文 »

下一词汇:反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