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翊的解释与出处
〔1〕出自《三国志》武帝纪中的「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秋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公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坂津,据河西为营。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循河为甬道而南。贼退,拒渭口。公乃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月,进军渡渭。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贾诩计,伪许之。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于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诸将或问公曰:“初,贼守潼关,渭北道缺;不从河东击冯翊而反守潼关,引日而后北渡:何也?”公曰:“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有将之军也。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蓄士卒之力,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道也。”始,贼每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嫡主。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冬月,军自长安北征杨秋,围安定;秋降,复其爵位,使留抚其民人。月,自安定还,留夏侯渊屯长安。」篇,“冯翊”解释为:冯翊(píng yì),即左冯翊。汉代三辅之一。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 原文 »
〔2〕出自《三国志》文帝纪中的「夏月,丁巳,饶安县言白雉见。庚午,大将军夏侯惇薨。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叡为武德侯。是月,冯翊山贼郑甘、王照率众降,皆封列侯。酒泉黄华、张掖张进等各执太守以叛。金城太守苏则讨进,斩之。华降。月辛亥,治兵于东郊。庚午,遂南征。」篇,“冯翊”解释为:冯(píng)翊,即左冯翊。曹丕代汉称帝之后,对地方行政区划及其名称作了很多改动。汉代“三辅”中,京兆尹改为京兆郡,左冯翊改为冯翊,右扶风改为扶风。这里史文是使用后来更改了的名称。 原文 »
〔3〕出自《容斋随笔》文帝纪中的「曹操用人」篇,“冯翊”解释为:冯翊(píngyì),三国魏以左冯翊改名。治临晋(今陕西大荔)。鄜(fū):地名。在今陕西洛川。 原文 »